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ㄐㄧˇ

龺部 共12画 左右结构 U+621F
汉语字典

龺部

12画

8画

左右结构

ji

会意字

FJAT 86 、 FJAY 98

JJI

EDEH

43450

2060

7410

621F

[122511121534] 横、竖、竖、横折、横、横、横、竖、横、斜钩、撇、点

戟字概述

折叠展开

〔戟〕字拼音是jǐ 部首是龺, 总笔画是12画。

〔戟〕字是左右结构 五行属金。

〔戟〕字仓颉码是JJI 五笔是FJAT 86 、 FJAY 98 四角号码是43450 郑码是EDEH 中文电码是2060 区位码是7410

〔戟〕字的UNICODE是621F。 十进制为25119,UTF-32:0000621f,UTF-8:E6 88 9F。

〔戟〕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汉字

〔戟〕字的异体字是

戟的笔顺

折叠展开

戟的意思

折叠展开

ㄐㄧˇ

基本解释

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钩~。~指。铁~。青铜~。

详细解释

名词

1.会意。从戈,从榦( gàn )省。本义: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

2.同本义 halberd。一种可勾可刺的兵器, 出现于商、周,盛行于战国、汉晋各代。戟是一种分枝状兵器。

戟,有枝兵也。…今字误作戟。 —— 《说文》戟广寸有半。 —— 《考工记·冶氏》。注:“今三锋戟也。”修我矛戟。 —— 《诗·秦风·无衣》交戟之卫士。 —— 《史记·项羽本纪》刀戟纵横。 —— 《广东军务记》

戟戈(戟和戈,泛指兵器);戟盾(戟和盾);戟牙(戟上横出的刃);戟吏(仪仗中持戟的人)

3.仪仗名 guard of honour's name。如:戟节(戟级。戟仗和符节);戟槊(门戟和长矛);戟幢(门戟和饰以羽毛的旗帜)

动词

1.伸出食指和中指来指人point at another and scold him

拱此而揖人,人莫不喜;戟此而詈人,人莫不怒。 —— 宋· 苏轼《后怪石供》

戟手(伸出食指和中指指人,其状似戟,表示愤怒或勇武的情状)

2.刺激stimulate

其根辛苦,戟人咽喉。 —— 《本草纲目·大戟》

戟口(刺口,唇受刺激如戟刺);戟喉(喉受刺激)

ㄐㄧˇ

详细解释

武器名。戈和矛的合体,兼有勾、啄、撞、刺四种功能。装于木柄或竹柄上。出现于商、周,盛行于战国、汉、晋各代。南北朝后渐被枪取代,转而为仪仗、卫门的器物。

《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ㄐㄧˇ

详细解释

古代兵器名。长柄,柄前有直刃,旁有月牙形横刃,是戈和矛的混合体,兼有勾、啄、撞、刺四种功能。

戟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戈部

武英殿刻本: 第989頁,第9

同文書局本: 第413頁,第9

標點整理本: 第359頁,第9

古文: 屰

廣韻》:几據切;《集韻》:訖逆切,𡘋音㻷──有枝兵也。
增韻》:雙枝爲戟,單枝爲戈。
釋名》:戟,格也,傍有枝格也。
典略》:周有雍狐之戟。
周禮・冬官・考工記》:戟廣寸有半寸,內三之,胡四之,援五之。〔註〕戟,今三鋒戟也。內長四寸半,胡長六寸,援長七寸半。

又,地名。
戰國策》:秦舉安邑,而塞女戟。〔註〕女戟在太行西。

又,與棘通。
周禮・天官・掌舍棘門》〔註〕:以戟爲門。
左傳・隱十一年》:子都拔棘以逐之。〔註〕棘戟也。
禮・明堂位》:越棘大弓。〔註〕棘戟同。

又,《韻補》叶訖約切,音腳。
詩・秦風》:脩我矛戟,與子偕作。揚子《𤣥》:比禮爲甲,冠矜爲戟。被甲荷戟,以威不恪。

說文》作𢧢

注解

〔戟〕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戈部

〔戟〕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龺、戈,五行属

〔戟〕字造字法是会意。从戈,从榦( gàn )省。本义是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

〔戟〕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jǐ] ⑴ 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戟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古诗句网整理。戟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戟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紀逆切頁碼421頁,第6

𢧢

異體

𢧢有枝兵也。从戈、倝。《周禮》:「𢧢,長丈六尺。」讀若棘。

鉉注臣鉉等曰:倝非聲,義當从榦省,榦,枝也。

附注邵瑛羣經正字:「漢碑𢧢或省作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四反切己逆反頁碼1006頁,第4行,第1

𢧢有枝兵也。從戈倝聲。《周禮》:「戟長丈六赤。」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紀逆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515頁,第1許惟賢1094頁,第1

𢧢有枝兵也。

段注兵者,械也。枝者,木別生條也。戟爲有枝之兵。則非若戈之平頭。而亦非直刃似木枝之衺出也。戈刃之倨句平而稍侈,故曰外博。戟則大侈倨句一矩有半,故可刺可句。《攷工記》冶氏。戟廣寸有半寸。內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與刺重三鋝。鄭曰:戟,今三鋒戟也。內長四寸半。胡長六寸。援長七寸半。三鋒者胡直中矩言正方也。鄭司農云:刺謂援也。玄謂刺者,箸柲直前如鐏者也。戟胡横貫之。胡中矩,則援之外句磬折與。《通藝錄》曰:內三之,謂戟柄横出柲外者四寸有半也。胡四之,謂上連刃直而下垂者長六寸也。援五之,謂衺上之刃長七寸半也。刺者,謂横出之內有鋒也。倨句中矩者,謂刺横胡直正方之形也。不言援之倨句言刺之倨句者,戟爲句兵。中矩者主於句也。據二儀寶錄雙枝爲戟,獨枝爲戈以爲證。說與鄭注大乖異。然恐程說近是。《方言》匽戟,《廣雅》作偃戟。偃者,仰也。據衺上之刃名之也。《周禮》棘門。《明堂位》越棘大弓。《左傳》子都拔棘以逐之。棘皆訓戟。棘者,刺也。戟有刺,故名之曰棘。衺者爲援,則横者爲棘,爲刺也。張揖注《子虛賦》曰:雄戟,胡中有𧣒者。𧣒同歫。葢於直垂之胡之中爲横出者,是曰𧣒𧣒亦有鋒。故《方言》三刃枝。郭注云:今戟胡(胡字今增)中有小孑刺者。所謂雄戟也。然則合援與刺與𧣒是爲三刃枝。鄭所謂三鋒戟者又不如是。古制茫昧難知。但曰援者𣃔非直刃。凡《左傳》言公戟其手。詩《毛傳》言拮据,戟挶也。許書言挶,戟持也。据,戟挶也。史言須𩓾如戟。皆取衺出。不取直上。是則信而有徵耳。《方言》曰:戟無刃,吳楊之閒謂之戈。然則戟者,戈之有刃者也。戟亦非直刃。謂之有刃者何。其刃幾於直也。《少儀》曰:戈有刃者櫝。戈之分別有刃無刃古矣。《左傳》。狂狡輅鄭人。鄭人入於井。倒戟而岀之。獲狂狡。此用援刺鄭人不中。鄭人攀柲刺而上也。或以戟鉤欒樂𣃔肘而死。則援與刺皆兼鉤刺之用矣。靈輒倒戟以禦公徒而免趙盾。此主於用援也。許云有枝兵者,援刺皆得云枝。

从戈。榦省。

段注省作聲者,誤。今依徐鉉正。从榦猶从弋。謂柲長丈有六尺也。从戈者,其器戈之屬也。紀逆切。按大徐有讀若棘三字。非也。《釋名》。戟,格也。傍有枝格也。古音《秦風》與澤作爲韵。古音在五部。讀如腳。

《周禮》。𢧢長丈六尺。

段注《攷工記》曰:車𢧢常。

戟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34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1070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798頁
4說文校箋第557頁,第14字
5說文考正第500頁,第6字
6說文今釋第1848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3108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622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670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332頁,第10字
11標注說文第535頁,第9字
12說文注箋第4402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2332頁【補遺】第17866頁
14通訓定聲第834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099頁【崇文】第4393頁
16說文句讀第1819頁
17說文新證第861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947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168頁,第3字

戟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halberd with crescent blade
  2. Hellebarde, chin. Dreizack (S, Mil)
  3. hallebarde

戟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戟(金文·战国·战国早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早期

戟(简·秦·睡虎地) 睡虎地

戟(简·秦·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戟(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戟(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戟(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戟(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戟(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