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夜作(天复二年壬戌,随驾在凤翔府)

冬至夜作(天复二年壬戌,随驾在凤翔府)朗读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冬至夜作(天复二年壬戌,随驾在凤翔府)译文及注释

冬至夜作(天复二年壬戌,随驾在凤翔府)

中宵忽见动葭灰,
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野便应枯草绿,
九重先觉冻云开。
阴冰莫向河源塞,
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
却忧蚊响又成雷。

中文译文:
在冬至的夜晚(天复二年壬戌,随驾在凤翔府)

深夜忽然看见葭灰(秧花灰色污染),能够猜出南边的枝条已经开出早梅(梅花开放在冬至之前预示着寒梅之美)。
四野便呈现枯草变绿(指早梅开放,给草木带来生机),
九重(指天宫)先感受到冻云开(冷空气移动)。
阴冰不再阻塞河源(防止江河结冰),
阳气今从地底回(地下孕育着阳气已经开始升腾)。
没想到天气变化无常,
却担心蚊子的嗡鸣声变成了雷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韩偓在冬至夜写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感受。
诗中描绘了冬至夜晚的景象,作者通过看到燃烧葭灰(秧草灰)的动静,推测出南边已经有早开的梅花。草木的变绿和冻云的开启,预示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到来。作者提到阴冰不再阻塞河源,阳气从地底回升,表达了对天气变化的迎接和喜悦。最后,诗人转而谈到自己对蚊子发出的嗡嗡声的担忧,形象地将蚊子的声音比作雷声,暗示了自然界的变幻和无常。

整首诗以景写情,通过描绘冬至夜晚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对变化的感慨。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摹,也有对人情的抒发,通过对蚊子声音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事物多变的疑惑和无奈之情。整个诗篇简洁而凝练,字字珠玑,给人以美感和思考的空间。

冬至夜作(天复二年壬戌,随驾在凤翔府)读音参考

dōng zhì yè zuò tiān fù èr nián rén xū, suí jià zài fèng xiáng fǔ
冬至夜作(天复二年壬戌,随驾在凤翔府)

zhōng xiāo hū jiàn dòng jiā huī, liào dé nán zhī yǒu zǎo méi.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sì yě biàn yīng kū cǎo lǜ,
四野便应枯草绿,
jiǔ zhòng xiān jué dòng yún kāi.
九重先觉冻云开。
yīn bīng mò xiàng hé yuán sāi, yáng qì jīn cóng dì dǐ huí.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bù dào cǎn shū wú dìng fēn, què yōu wén xiǎng yòu chéng léi.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韩偓诗文推荐

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

鹅儿唼喋栀黄嘴,凤子轻盈腻粉腰。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去是黄昏后,归当胧腮时。衩衣吟宿醉,风露动相思。

余霞残雪几多在,蔫香冶态犹无穷。黄昏月下惆怅白,清明雨后寥梢红。树底草齐千片净,墙头风急数枝空。西园此日伤心处,一曲高歌水向东。

甚感殷勤意,其如阻碍何?隔帘窥绿齿,映柱送横波。老大逢知少,襟怀暗喜多。因倾一尊酒,聊以慰蹉跎。

朦胧犹记管弦声,噤痄余寒酒半醒。春暮日高帘半卷,落花和雨满中庭。

清暑帘开散异香,恩深咫尺对龙章。花应洞里寻常发,日向壶中特地长。坐久忽疑槎犯斗,归来兼恐海生桑。如今冷笑东方朔,唯用诙谐侍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