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八 灵枢·九针论

黄帝 Ctrl+D 收藏本站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
黄帝说:我听先生你讲述的九针理论,内容真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但是我还有些问题不能领悟。请问九针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根据什么命名的呢?

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岐伯说:九针之“九”,是天地间的大数,数开始于一,而终止于九。所以九针的创制,第一种针具取法于天,第二种针具取法于地,第三种针具取法于人,第四种针具取法于四时,第五种针具取法于五音,第六种针具取法于六律(阳声为律,即: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第七种针具取法于北斗星(北斗星由七星组成,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第八种针具取法于八风,第九种针具取法于九野(指九州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各封地的边界)。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
黄帝问:将针具与九这个数相应,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岐伯说:圣人创立天地间的数理,是从一开始而递增至九的,所以据此划定了九野区划。九与九相乘,九九八十一,据此而创立了黄钟数(黄钟为基准律,由9寸长的律管制作,该律管可容纳八十一个黍,此称为黄钟数),九针之数与此相应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也)。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第一种针具,比象于天,天属阳。在人体五脏中,与天相应的是肺。肺的位置最高,称为五脏六腑的华盖,犹如天空覆盖万物一样。皮肤在最外层,内与肺脏相应合,是人的体表。所以,为治疗生于皮肤的疾病而制作了第一种针具——鑱针,其式样,必须针头大,末端锋利,使它不能深刺,以防因刺得过深而阳气泄漏。

二者,地也。(地者,土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第二种针具,比象于地,地属土。人体与土相应的是肌肉。所以,为治疗生于肌肉的疾病而制作了第二种针具——圆针,针的式样,针身呈内空的筒状且要直,针尖呈卵圆形,使它不能损伤肌肉,损伤了肌肉会导致阳气衰竭。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第三种针具,比象于人。人之所以能够成长和维持生命活动,有赖于血脉的输给和营养,所以,为治疗生于血脉的疾病而制作了第三种针具——鍉针,这种针,针身一定要大,末端一定要圆,使它可以按揉脉络而不致过深地陷进肌肉,引导正气得以充实,而使邪气单独排出。

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第四种针具,比象于四时。四时的意思是,如果四时八风的贼风邪气,侵入人体的经络中,能使血脉留滞瘀结,而形成经久不愈的顽固性疾病。为了治疗这种疾病,所以制作了第四种针具——锋针,针的式样,针身呈内空的筒状且要直,末端要锋锐,用于刺络放血,开瘀泻热,使得顽固性疾病得以根除。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第五种针具,比象于五音。在九宫的顺序里,一为冬至节所属的北方叶蛰宫,九为夏至节所属的南方上天宫,五为中央招摇宫,五既把阴寒的冬至与阳热的夏至分开,也把北方子与南方午分开。人体与季候节令相应合,如果体内阴与阳乖违不和,寒热相争,两气相互搏击,就会形成痈肿。为治疗这种疾病,所以制作了第五种针具——铍针,这种针的尖端应如剑刃一般锋利,可以用来破痈排脓。

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氂,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第六种针具,比象于六律。律吕是调和阴阳四时的,律吕各六,合为十二,人的十二经脉同它相应。如果虚邪侵入于经络,就会形成急性发作的痹症。所以,为治疗这种疾病而制作了第六种针具——圆利针,这种针一定要针尖如氂毛,圆而且锐利,针身略粗,以便用它来刺治因虚邪骤然侵入经络而形成的痹症。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合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第七种针具,比象于北斗七星,在人体应于七窍。人的通身分布着许多孔窍,类如天空星辰密布,如果外邪从孔窍侵入经络之间而久留不去,使气血凝滞,就会发生痛痹。所以,为治疗这种疾病,制作了第七种针具——毫针,要使针头纤细锐利像蚊、虻的嘴。刺治时,进针要平稳而徐缓,而且要留针少时,使正气借此得以充实,经气邪气同时受到了针刺的影响,出针后要较长时间按住针孔,使正气不致外泄。

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第八种针具,比象于八方之风,在人应于大腿和胳膊的肩、肘、髋、膝八处大关节。如果来自八方的贼风邪气侵袭人体,就会深入而留止在骨缝、腰脊关节及皮肤之间,而形成邪深在里的痹症。所以,为治疗这种疾病,制作了第八种针具——长针,这种针,针身一定要长,末端一定要锋利,可以用它来针刺深藏的邪气,治愈为时已久的痹症。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留(别本作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别本作梃),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
第九种针具,比象于九野,应于人的周身关节、骨缝和皮肤之间。如果邪气过盛,在体内逐渐蔓延,出现浮肿而状似风水病,这是由于水气流注不能通过关节,以致肌肤积水而出现水肿。所以,为治疗这种疾病,制作了第九种针具——大针,要使针尖像竹中空,锋刃要略圆,用它来通利关节,以使气机通达去除壅滞在关节的病邪。

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
黄帝问:各种针的长短,有一定分寸吗?

岐伯曰:一曰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二曰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三曰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六曰员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七曰毫针,取注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针形毕矣,此九针大小、长短(之)法也。
岐伯说:第一种针叫鑱针,它仿效巾针(指固定头巾的短小针具)的式样,在距离针尖半寸处就陡然锐利起来,针长一寸六分,主治热邪在头身的病。第二种针叫圆针,它仿效絮针(指缝棉被的针)的式样,针身圆直如筒,针尖椭圆如卵,长一寸六分,主治邪气在分肉间的疾病。第三种针叫鍉针,它仿效大黄米、小黄米的谷粒样子,圆而微尖,针长三寸半,用以按脉取气。第四种针叫锋针,它仿效絮针的式样,针身直圆,末端锋利,长一寸六分,主要用于泻热出血。第五种针叫铍针,它仿效剑的锋刃,针宽二分半,针长四寸,主治痈肿大脓及寒热两气相搏形成的疾病。第六种针叫圆利针,它仿效氂毛的样子,针尖稍大,针身反小,使它可以深刺,针长一寸六分,主治痈症、痹症。第七种针叫毫针,它仿效毫毛的样子,长一寸六分,主治寒热、痛痹在络脉的病症。第八种针叫长针,它仿效綦针(缝制衣服用的长针)的式样,针长七寸,主治因病邪滞留深部而形成的积年痹症。第九种针叫大针,它仿效锋针,锋刃微圆,针长四寸,主治气机不能通过关节的疾病。针的形制已讲解完毕,这就是九针大小、长短的法式。

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
黄帝说:我想知道人体各部与九野是怎样相应的。

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末。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及)膈下三臓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岐伯说:请让我谈谈身形应九野的情况吧。春夏属阳,气从左而升,所以人的左足应于东北方的艮宫,在节气应于立春,其所值的是戊寅日、己丑日。左胁应于正东方的震宫,节气应于春分,其所值的是乙卯日。左手应于东南方的巽宫,在节气应于立夏,其所值的是戊辰日、己巳日。前胸、咽喉、头面应于南方的离宫,在节气应于夏至,正是阳气极盛的时候,其所值的是丙午日。秋冬属阴,阴气从右而降,自上而下,所以右手应于西南方的坤宫,在节气应于立秋,其所值的是戊申日、己未日。右胁应于正西方的兑宫,在节气应于秋分,其所值的是辛酉日。右足应于西北方的乾宫,在节气应于立冬,其所值的是戊戌日、己亥日。腰部、臀部、前后二阴应于正北方的坎宫,在节气应于冬至,这是阴气极盛,其所值的是壬子六腑和胸膈以下的肝、脾、肾三脏,应于中宫,它的大禁日期是太一移居各宫所在之日以及各戊、己日。上述身形应九野的情况,可以测候八个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所在的方位。按照九宫所主左右上下的方位,凡身体各部患有痈肿的,如果要进行治疗,切不可在它其所值之日进行刺破排脓,这就是所说的天忌日。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于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张志聪注:当作??),治之以甘药。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形体安逸而精神苦闷的人,疾病多发生在经脉,治疗时适宜用针法和灸法;形体过于劳苦,但精神愉快的人,疾病多发生于筋,治疗时适宜温熨导引的方法;形体和精神都很舒适而好逸恶劳的人,疾病多发生在肌肉,宜用针和砭石刺治;形体劳苦、精神也苦闷的人,多发生声嘶咽塞或呼吸不利,宜用各种味甘的药物调治;屡受惊恐而形神不安的人,筋脉气血不通,多发生肢体麻木不仁,治疗时,适宜用药酒和按摩。以上是五种形志生病各自的特点和治法。

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五脏之气失调,各有所主的病症:心气不舒,发生噫气;肺气不利,则发生咳嗽;肝气郁结,则表现多语;脾气不和,发生吞酸;肾气衰惫,出现呵欠频作。

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为)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六腑之气失调,各有所主的病症:胆气郁而不舒,易于发怒;胃气上逆则为呕吐、呃逆;小肠不能泌别清浊,大肠传导失常,则形成泄泻;膀胱气虚而不能约束,则出现遗尿;下焦不通,水液泛溢,则积水为肿。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此句为衍文),是谓五味(别本作入)。
饮食五味入胃后,按其属性各归所合的脏腑:酸味属木入于肝;辛味属金入于肺;苦味属火入于心;甘味属土入于脾;咸味属水入于肾,这就是五味各自所入的脏腑。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臓也。
五脏精气并入一脏的病症:精气并入于肝,则肝气抑郁,而生忧虑;并入于心,则心气有余而出现嬉笑不休;并入于肺,则肺气郁结,而出现悲哀不止;并入于肾,则水盛火衰,而出现心悸善恐;并入于脾,使脾盛而胆虚,则出现胆怯畏惧。这就是五脏精气并于一脏所发生的各种病症。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
五脏按其不同的性能,各有所厌恶:肝主筋,风能引起筋的拘急,所以厌恶风;心主血脉,高热能伤血脉,所以厌恶热;肺主气,寒则气滞不宣,所以厌恶寒;肾属水,其性喜润,所以厌恶燥;脾属土,其性喜燥,所以厌恶湿。这就是五脏有所厌恶的具体表现。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五脏各有所化生的水液:心脏主化生汗液,肝脏主化生泪液,肺脏主化生涕液,肾脏主化生唾液,脾脏主化生涎液。这就是五液的出处。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五种疲劳过度所致的损伤:久视则伤血,久卧则伤气,久坐则伤肌肉,久立则伤骨,久行则伤筋,这就是五种长期疲劳对人体损伤的具体情况。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味归于五脏,按其属性,各有一定的走向:酸味入肝,肝主筋,故酸走筋;辛味入肺,肺主气,故辛走气;苦味入心,心主血,故苦走血;咸味入肾,肾主骨,所以咸走骨;甘味入脾,脾主肌肉,所以甘走肉。这就是五味走向各部的具体情况。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节制饮食的五种情况:酸性收敛,筋喜柔而不喜收敛,所以筋病不宜多食酸味;辛味发散,气宜聚敛不喜发散,所以气病不宜多食辛味;咸能软坚,骨宜坚不喜软,所以骨病不宜多食咸味;苦味主燥,血不喜燥,所以血病不宜多食苦味;甘味壅滞,肌肉不喜壅滞,所以肌肉病变不宜多食甘味。即使是自己最爱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多,必须自己加以节制,适可而止,这就是节制饮食五味的具体情况。

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脏之病的发生,各有其部位与不同的季节:肾为阴脏而主骨,则肾阴的病多发生在骨;心为阳脏而主血,则心阳的病多发生在血;脾为阴脏而主肌肉,则脾阴的病多发生在肌肉;肝为阳脏而主春,则属于肝脏的阳病发源于冬季;肺为阴脏而主秋,则属于肺脏的阴病发源于夏季。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瘅(别本作痹)。邪入于阳,转(别本作抟)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别本作抟)则为瘖。阳入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邪气侵扰的五种病变:邪气入于阳分而阳盛热极,能使神志受扰而发生狂症。邪气入于阴分而阴寒至极,能使营血凝滞,发生血痹症。邪气入于阳分,阳与邪相搏,则发生头部巅顶的疾患。邪气入于阴分,阴与邪相搏,则导致喑哑。阳分的邪气入于阴分,病人则安静沉默;阴分的邪气出于阳分,病人则躁动易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脏各有所藏的精神意识活动: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和志。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五脏对躯体各部分分别有其所主:心主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
手足阳明经多血多气,手足太阳经多血少气,手足少阳经多气少血,手足太阴经多血少气,手足厥阴经多血少气,手足少阴经多气少血。所以说,针刺阳明经可以泻其气,也可以泻其血。针刺太阳经,只宜泻其血,不宜泻其气。针刺少阳经,只宜泻其气,不宜泻其血。针刺太阴经,只宜泻其血,不宜泻其气。针刺厥阴经,只宜泻其血,不宜泻其气。针刺少阴经,只宜泻其气,不宜泻其血。

足阳明、太阴为里表,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这是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的表里配合关系。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的表里配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