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菽麦
不辨菽麦的意思
辨:分清;菽:豆类。
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无知;或指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杜预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比喻脱离实际,缺乏常。
例子: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郭沫若《银杏》)
正音:“菽”,读作“shū”,不能读作“jiāo”。
谜语: 麦子当韭菜 (谜底:不辨菽麦)
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厉公荒淫无道,经常滥杀无辜,群臣经常互相倾轧。大臣栾书、中行偃在宠臣匠丽氏家里活捉晋厉公,并在两年后处死晋厉公。由于晋襄公的大儿子是白痴,连豆子、麦子都分不清,只好立其小儿子周子为晋悼公。
不辨菽麦的详细解释
【释义】
菽,豆子。“不辨菽麦”指无法分别豆子与麦子。形容人愚昧无知、缺乏常识。语出《左传・成公十八年》。△“颇别菽麦”
【典源】
《左传・成公十八年》
春,王正月庚申,晋栾书、中行偃使程滑弑厉公,葬之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使荀䓨、士鲂逆周子于京师而立之,生十四年矣。大夫逆于清原。周子曰:“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从,将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从君,神之所福也。”对曰:“群臣之愿也,敢不唯命是听?”庚午,盟而入,馆于伯子同氏。辛巳,朝于武宫。逐不臣者七人。[1]有兄而无[2],不能辨[3],故不可[4]。
注解
[1]周子:指晋悼公(公元前586—前558),春秋时晋国国君,名周。襄公曾孙。在位期间施行仁政,大会诸侯,使魏绛和戎,又与楚国争夺郑国。在位十五年。
[2]慧:聪明才智。
[3]菽麦:豆子和麦子。
[4]立:指立为国君。
【典故】
菽,就是豆子。麦,则是麦子。两者都是很普通的农作物,而且形状完全不同,极容易分辨。如果一个人连豆子、麦子都无法分辨,就是形容这个人非常无知,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这句成语出自《左传・成公十八年》。当时晋国发生政争,贵族大夫栾书、中行偃为了争夺政权,先杀了受到厉公亲信的胥童,然后又杀了厉公,立襄公的曾孙周子为国君,是为晋悼公。周子时年才十四岁,根本无法亲政,且有年长的哥哥,但栾书等人为了掌握政权,把周子当成傀儡,就称赞周子十分聪明,并诋毁他的哥哥,说他十分无知,连豆子和麦子都没办法分辨,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做国君呢?后来“不辨菽麦”这句成语被用来形容人愚昧无知。亦用来比喻缺乏常识或判断能力。
【书证】
- 01.《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源)
- 02.南朝梁・陶弘景〈相经序〉:“或颖慧若神,仅至龆龀;或不辨菽麦,更保黄耇。”
- 03.明・董斯张《吹景集》卷一○:“不知薡董者,岂不辨菽麦意乎?”
- 04.明・杨基〈感怀〉诗一四首之二:“士不遇患难,智虑何由全?……苟不辨菽麦,何足揽大权?”
- 05.《聊斋志异・卷二・珠儿》:“经年余,生一子,视如拱璧,名之珠儿。儿渐长,魁梧可爱。然性绝痴,五六岁尚不辨菽麦;言语蹇涩。”
【用法】
语义形容愚昧无知与缺乏常识。
类别用在“愚昧无知”的表述上。
例句
①他都这么大了,却连基本做人道理都不懂,这和不辨菽麦有何不同?
②别看他一副聪明样,其实根本是不辨菽麦,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
③他刚到农村时还是个不辨菽麦的小伙子,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磨练,现在已是个精通农艺的专家了。
【辨识】
形音菽,音shú。豆类的总称。不可写作“叔”。
不辨菽麦的翻译
- cannot tell beans from wheat(have no practical 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