殃及池鱼
殃及池鱼的意思
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例子:张爱玲《色,戒》:“大概也是叫她安心的话,不会乱枪之下殃及池鱼。”
歇后语: 城门失火 —— 殃及池鱼
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的一城门发生火灾,火借着风势越烧越旺,城里的居民纷纷到护城河去取水灭火,大火被扑灭了,但护城河的河水也被舀干了,河里的鱼再也没法生存下去,全部被干死。
殃及池鱼的详细解释
【释义】
殃,灾祸。“殃及池鱼”,指祸连池中鱼。比喻无故受到牵累。典出《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
【典源】
#《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1]
知与不知皆不足恃,其惟和调近之,犹未可必。盖有不辨和调者,则和调有不免也。宋[2]有宝珠,[3]。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4]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5]也。纣为不善于商,而祸充天地,和调何益?
注解
[1]典故或见于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辨惑》。
[2]桓司马:桓魋,春秋时宋国人,生卒年不详。任司马,宋景公宠信之。后得罪出奔至曹国,欲叛宋,曹人反叛魋,后又逃至卫国。
[3]抵罪出亡:犯罪逃亡。抵,当。
[4]竭池:将池水排尽。
[5]及:牵连。
参考
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辨惑》
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俗说:司门尉姓池,名鱼,城门火,救之,烧死,故云然耳。谨案:《百家书》:“宋城门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见,但就取之,喻恶之滋,并中伤良谨也。”
【典故】
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魋曾受到景公的宠信,权倾一时,家财万贯,还拥有一颗珍贵的宝珠。后来他因犯罪逃亡国外,景公想要那颗宝珠,便派人去问他宝珠的下落,桓魋随口答说:“我丢到池子里了。”众人便将池水排尽找那颗珠子,但却一无所获,且因为没有水,池子里的鱼都干死了。宋景公为了要找宝珠,排光池水,使池里的鱼受到无辜牵连。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殃及池鱼”,比喻无故受到牵累。另外,汉朝应劭的《风俗通义》里,也有记载“殃及池鱼”的不同故事。他写到“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一个看守城门的人,姓池名鱼,城门失火时上前扑救,结果被烧死。但有一本《百家书》里却是记载:“宋国的城门失火,众人舀池子里的水救火,池水因而干枯了,里面的鱼都露了出来,就被大家抓去吃。”也说明了池鱼因城门失火而受到无辜牵连。
【书证】
- 01.北齐・杜弼〈为东魏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猨,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02.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大全・卷一二・灯火类》:“无故被祸,云殃及池鱼。”
- 03.《四游记・东游记・第三二回》:“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二龙争斗,无辜受害。”
- 04.《飞龙全传》第八回:“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善恶必报,迟速有期。”
-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连我养老的几吊棺材本,只怕从此拉倒了,这才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呢!”
【用法】
语义比喻无故受到牵累。
类别用在“无辜受累”的表述上。
例句
①这间工厂失火,旁边的民宅也被殃及池鱼,烧得一干二净。
②他们双方互告,却把我也牵连进去,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③他含沙射影地指责了一些人,相信流言流语中,殃及池鱼必难免。
④这起爆炸案除了造成一死一伤,还殃及池鱼,造成许多民宅倒塌。
⑤在那个绯闻事件中,由于某些报纸乱猜测,殃及池鱼,伤害最深的,竟是无辜的第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