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卫兵
拜进士姚铉为师,扩写“水赋”
夏竦少年时就很有才华,超迈不群,出类拔萃,写诗作赋,非常敏捷。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家中长辈为了让11岁的夏竦进一步深造,于是领着夏竦拜了进士姚铉为老师。一天姚铉给夏竦出了一道写作练习,题目为“水”、体裁为“赋”,限定字数为一万,夏竦想了一阵,于是提笔开始写起了“水赋”,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把“水赋”写出来了,高高兴兴地把习作交给老师姚铉。姚铉将夏竦的习作扫视了一眼,估算出字数仅有三千,顿时脸上露出了怒色,把习作往夏竦手中一塞说:不用看了,你为什么不围绕“水”的前后左右更广的范围去写呢?夏竦于是根据老师的提示重新扩写了一篇“水赋”,再次恭恭敬敬地把扩写后的“水赋”交给老师姚铉。姚铉一看,字数达到了六千,高兴地说道:“可教矣”。
12岁时,夏竦作《放宫人赋》,援笔立成,而且赋也做得好。
少年善作诗文,为时人所称
宋真宗咸平四年,夏承皓监通州(今江苏南通市)狼山盐场,夏竦17岁,随父在通州狼山,作《渡口》诗:“渡口人稀黯翠烟,登临犹喜夕阳天。残云右倚维扬(今江苏扬州)树,远水南回建邺(今江苏南京)船。山引乱猿啼古寺,电驱甘雨过闲田。季鹰死后无归客,江上鲈鱼不值钱。”北宋王辟之说:以后之题诗没有超过他的。
献诗给宰相李沆,改任丹阳县主簿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入侵中原,夏竦的父亲夏承皓率领宋兵抄近从偏僻的小路前往抵抗契丹,晚上与契丹军队相遇,夏承皓立即率领宋兵向契丹军队发起攻击。在战斗中,夏承皓不幸被流箭所伤,卒于战场。朝廷抚恤夏承皓家属,赏夏竦一个名为“三班差使”的小武官。一天,夏竦拿着创作的诗集,等候在宰相李沆退朝回家的路上,左等右等,终于看见宰相李沆一队人马退朝往回走,于是拦住宰相李沆的马头,躬身拜下,将诗集恭恭敬敬地献给李沆,李沆读到诗中的“山势蜂腰断,溪流燕尾分”很赞赏,继续看下去,全卷都是好诗句。第二天宰相李沆上朝,将夏竦的诗集呈给宋真宗看,并说夏竦父死家贫,请给他换个文职,真宗就任命夏竦为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
应试贤良方正,“真宰相器也”
宋真宗景德年间,夏竦年仅20岁出头,应试贤良方正科,对策廷下,刚出殿门,翰林待读学士杨徽之看他年轻且诗文小有名气,于是上前邀过夏竦说:“老夫它则不知,唯喜吟咏,愿丐贤良一篇,以卜他日之志”。并掏出吴绫手巾摊展在夏竦面前,夏竦乘兴题诗一首:“帘内衮衣明日月,殿前旌旆动龙蛇。纵横落笔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杨徽之一看,点头称赞道:“真宰相器也!”
夏竦的诗在当时就有名气,为人看重。江休复说:“夏英公少年作诗,语意惊人,有‘野花无主傍人行’之句。”又说:“江州(今江西九江)琵琶亭诗板甚多,李卿孙惟留夏英公诗:‘年光过眼如车毂,职事羁人似马衔。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涕泪满青衫。’”
即席吟诗咏杂技表演,巧讽上司丁谓
大中祥符年间,夏竦任玉清昭应宫判官,丁谓任玉清昭应宫使,是夏竦的上司。一天,丁谓在斋厅宴请官僚,有杂技表演助兴,丁谓对夏竦说:以前没有咏杂技的诗,你可以做一篇。夏即席吟诗道:“舞拂挑珠复吐丸,遮藏巧使百千般。主公端坐无由见,却被旁人冷眼看。”丁谓一听,知道夏竦是在讽刺他,气得脸都白了。
群臣迎合皇帝讲符瑞,夏竦上疏反对
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丁谓担任参知政事,“请大治城西炮场,酾金水,作后土祠”;“三司使”林特提出在上林苑中修建复道,用来连接玉清昭应宫;“发远使”李溥提出将海上巨石搬运到会灵观池中建三神山。当时朝廷群臣都迎合真宗皇帝讲求符瑞、神仙,没有人提出异议,只有户部员外郎夏竦上疏反对,认为这些工程过于阔远,并不是秉承天意,从而阻止了这项耗费巨资的工程上马。
异礼优待下属,预言庞籍是“贫宰相”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十二月,夏竦调任知黄州,庞籍是他在黄州的下属,官任司理参军,夏竦对他“异礼优待”。有一天,庞籍生病在床,自以为这病好不了,请夏竦给他办理后事。夏竦亲自来看望他,对他说:“你不会死,以后还会做穷宰相,而且还长寿,这病会好的,你不要担忧。”庞籍说:“我做了宰相,还会穷吗?”夏竦说:“在宰相这一等级中你是算穷的。”庞籍后来果然做了宰相,他晚年退休后,写诗记这事说,“田国贫宰相,图史富书生。”
筹粟十余万斛,全活四十余万民
宋真宗天禧三年,夏竦又调任知襄州(今湖北襄樊)。这一年襄州发生大饥荒,百姓开始流亡,盗贼乘机偷窃。夏竦打开公廪,向灾民放粮,同时又劝说全州的富人拿出余粟,共募集到十余万斛,用来赈救灾民。在夏竦积极努力下,全襄州度过饥荒达四十六万余人。巡按使姜遵将夏竦的事迹上书皇帝,皇帝赐书褒谕。后来民众想到夏竦的恩惠,将皇帝所赐诏书刻成石碑,永志不忘。
命宋氏兄弟作诗,识得大小宋才华
天圣元年,宋仁宗即位,升夏竦为户部郎中,历任寿州(今安徽寿县)、安州(今湖北安陆县)、洪州(今江西南昌)三州知州事。
夏竦知安州时,宋庠、宋祁兄弟正值青春年少,夏竦看出他们有才华。一天,夏竦命他们作落花诗。宋庠作一联:“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楼危到地香。”宋祁作一联:“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夏竦说:“咏落花而不言落,大宋(宋庠)君须作状元及第,又风骨秀重,异日作宰相;小宋(宋祁)君非所及,然亦须登严近(近臣)。”后来都被他说中了。到后来,夏竦在河阳听说宋庠、宋祁兄弟同举进士,特写一纸贺信:“所喜者,昔年安陆已识光”。
取缔洪州巫师,勒令改归农业
夏竦知洪州时,“洪俗尚鬼,多巫觋惑民”。夏竦了解情况后,加以取缔,将洪州巫师 1900 余户勒令改归农业及攻习针灸方脉,收缴到的神像、符箓、神仗、魂巾、魄帽、钟、角、刀、笏、沙罗11000余件,全部焚毁掉,并上疏要求下令严禁,以革妖风。天圣元年(1023年)十一月,仁宗看了夏竦的奏疏后下诏“更立重法,自江浙以南悉禁绝之”。
拒使契丹,表作“对偶精绝”
天圣三年(1025),夏竦“起复知制诰,为景灵宫判官、判集贤院”,仁宗命他奉使契丹。夏竦因为父死于契丹入侵,不愿拜见契丹国主,上表说:“父殁王事,身丁母忧。义不戴天,难下穹庐之拜;礼当枕块,忍闻夷乐之声。”坚决推辞不肯前去。他这个表被当时认为是“四六(骈文)对偶精绝”。
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我国第一座木结构虹桥
在山东省青州有座万年桥,原称南阳桥,俗称北大桥,是一座有千余年历史的古桥,它横架在流经青州市城区的南阳河上。过去,曾是青州南北二城的唯一通道。此桥历史之悠久,价值之重要,规模之恢宏,建筑技术之高超,在齐鲁大地上是有名的。
这就是景祐元年(1034年)夏竦调知青州(今山东益都)兼安抚使时,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的青州南阳桥,造就了我国第一座木结构虹桥。为防水患,几经筹措,垒巨石固河两岸,用数十根大木相贯,无柱,架为飞桥,由梁柱式木桥改为结构独特的无柱单拱木桥,状如彩虹,故曰“虹桥”。不久,这种造桥技术就被推广到汾、汴等地。青州虹桥的建筑成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定为我国最早出现的虹桥。
好水川宋军失利,言责不在韩琦
宋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西夏国主元昊领兵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同年四月,诏夏竦为宣徽南院使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等使,判永兴军,韩琦、范仲淹为副使。新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命部将任福统军迎击元昊的西夏军。
韩琦在任福出发前交待得一清二楚:自怀远城经得胜寨(今宁夏西吉东南)直趋羊牧隆城(今宁夏西吉西北),出敌之后对西夏军发动攻击。各堡垒相距才四十里,道路便利,辎重在近,审时度势,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出敌后据险设伏,敌退回时进行攻击。“及行,诫之至再。又移檄申约,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
任福不听命令,在好水川与西夏军交战,元昊佯败,诱任福军入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陷入元昊所设的包围圈中,在羊牧隆城(今西吉东南)附近,全歼宋军,任福战死,西夏军也伤亡惨重,史称好水川之战。好水川之战宋军失利之后,追究责任,韩琦先上书自劾。夏竦派人收拾宋军尸体,在任福的衣装中得到韩琦嘱诫诸将的公文,上表称好水川之役失败责任不在韩琦,“犹夺一官,知秦州,寻复之”。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四笔》卷第十二的“夏英公好处”中写道“英公此事贤矣,而后来士大夫未必知也,予是以表出之。”
知人善任,保荐范仲淹任副使
夏竦知人善任,能任用人才。范仲淹不得志时,夏竦见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在夏竦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时,保荐范仲淹任副使,使范仲淹与韩琦成为他的左右手。范仲淹给夏竦写了封《谢夏太尉启》,启中说:“深惟山野之材,曷副英豪之荐。”
好学勤读,以指画肤
夏竦好学勤读,他担任宋军高官期间,战事、军务繁忙,也没有停止过看书习字,就寝等休息间隙时间,还用手指在身上比划研究古文奇字。庆历四年(1044年),夏竦在郭忠恕《汗简》的基础上,编著了古文字的字汇《古文四声韵》一书,按韵编排,是现代人研究战国文字的重要参考资料。宋神宗时宰相王珪在《夏文庄公竦神道碑》中写道:“祥符中,郡国多献古鼎、钟、盘、敦之器,而其上多科斗文字”,人多不识,“公乃学为古文奇字,至偃卧以指画侵肤,其勤若此。”
夏竦有文武才,政事、文学都有建树,是一代名臣、学士,其功绩是主要的。宋人杂记、笔录中记夏竦事迹时,对夏竦多尊称为夏英公、夏郑公、夏文庄、宰相夏公等。
夏竦薨后,当时任宰相的宋庠写了二首《宣徽太尉郑公挽词》以表哀悼。挽词中宋庠对夏竦的才学、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对夏竦之死感到很悲痛,并慨叹夏竦没有做宰相以施展他经国济民的才干。
(湖北省黄梅县人、江西省德安县水务局、德安县水土保持办主任工程师夏卫兵,依据宋神宗时宰相王珪的《夏文庄公竦神道碑》、南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元脱脱等的《宋史·列传第四十二(王钦若 林特附 丁谓 夏竦 子安期)》、清纪昀等的《续资治通鉴》、周銮书等《江西历代名人传》中黄长椿的“夏竦”、1991年《德安县志》、秘书堂《夏氏宗谱·文庄公年谱》等整理)
时巡将顺豫,吉礼协休成。先道真文肃,徐銮瑞气平。密都嘉薦备,太室令芳呈。清越锵金奏,斋庄俨翠缨。矞云朝荟蔚,花雪夜萦盈。焕衍昭繁祉,千龄表盛表。
元真密诲惟畴德,耀魄灵猷务降衷。仙里肇禋尊妙道,国阳严配报层穹。百神右序储蕃祉,群后寅威仰圣风。声震山渊逾日际,泽流根叶遍区中。考熙茂范登虞舜,积累遥源属帝鸿。柔远九垠书轨混,凝休千载帝天通。赓歌紫禁唐文盛,第颂青缃汉德融。盛业巍巍心翼翼,古今能事集皇躬。
事地有严彰至德,顯亲为重化含生。永怀慈景心追孝,载举鸿仪月就盈。徽册钦崇昭懿铄,太宫祇袝极诚明。黄彝进祼精衷达,小吕登歌茂礼成。式宴外庭均大庆,受釐恭馆洽维祯。薰弦远播思齐颂,亿载垂鸿廓帝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