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曾伯

李曾伯

李曾伯(1198~1265至1275间) 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806篇诗文) (8659条名句)

李曾伯介绍

李曾伯的生平

  曾通判濠州,迁军器监主簿 。淳祐二年(1242),迁太府卿、淮东制置使、知扬州。四年,兼淮西制置使。六年,落职予祠。九年,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次年,为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进龙图阁学士。宝祐元年(1253),拜端明殿学士 。明年,进资政殿学士、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召赴阙,特赐同进士出身。累官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兼节制广南,移治静江 。开庆元年(1259),进观文殿学士。景定五年(1264 ),知庆元府 、沿海制置使 。咸淳元年(1265),为贾似道所嫉 ,褫职。五年,其子李杓刊其所著,时曾伯已卒。曾伯素知兵,所至有治绩,称南渡后名臣 。《宋史》有传。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 ,续稿八卷 ,续稿后十二卷。后人合名《可斋类稿》,内有词七卷。《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

李曾伯的成就

  李曾伯集中有诗、词、文。文多为奏疏表状之类。诗没有显著特色。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于词。其词今存 200余首,长调占绝大多数。作者是热心事功的用世之臣,自言"要流芳相期千载,肯区区徒恋片时欢?"(〔八声甘州〕《自和》)所以他的词不屑作莺娇燕昵之语,而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他自称"愿学稼轩翁"(〔水调歌头〕《寿刘舍人》),词的风格和内容也多有与稼轩相似之处。如〔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对景抒情,感慨身世,怀念中原,悲愤之意,宛然可见。前人评论他"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四库全书总目》),概括了可斋词的特点。但因不讲含蓄和议论过多,有些篇章流于粗豪,显得枯燥,形象性较差。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前8卷,后12卷,并见于《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萧萧风雨问南关,客里单衣八月寒。灯火数家栖逆旅,江山千里走插官。飘零岐路凭诗纪,寂寞襟怀借酒宽。亟写音书寄乡国,北山高卧尽平安。

玉堂义方训十字,衍而六百十六言。一门翁季自师友,尽出学问之根源。彼援遗书诫敦严,暨昶以义名沉浑。争如此作旨哉味,足使闻者推而尊。虽然丙善友之义,仕教之忠古皆尔。读其诗可知其人,非是父不生是子。书绅我亦且服膺,过庭夫岂弗由礼。触屏教诌势利徒,得不为之望风愧。

数日征行喜即晴,山明溪秀翠为屏。竹门梅出数枝白,松外山横几叠青。人渐采茶登陇阜,家多酿秫市邮亭。短舆午困几成梦,两两枝禽为唤醒。

峿山一何青,浯水一何绿。上有唐朝碑,苍崖与天矗。清庙倣遗音,灵武号实录。其笔走风雷,其文贵金玉。曾经两贤手,足耀千载目。后来纪名氏,前鑱后且续。岂无黄绢辞,中寓白圭读。一辞不敢措,我惧此碑辱。虽然勿泥古,咏叹岂不足。岳将降甫申,吾皇车攻复。将墨东海水,且汗

怪得檐头鹊语频,好音催召幕中宾。唤回难塞三更梦,趁取莺花二月春。车法阵图留后效,囊封谏草看前陈。退朝若访孤山去,尚有疏梅可寄人。

膝下相随五阅秋,意其可以付箕裘。祗缘老子身无福,致使佳儿命不修。宿业结来知有自,暑行坏会复奚尤。灵台一点知何处,痛入肝肠死则休。

路入兴安境,风光异昔年。山川虽好在,井邑顿凄然。雨打半颓屋,烟荒未辟田。起丁征籴急,官府为防边。

虚檐索笑几逡巡,不得春风不肯春。忽睹冰肌傍官道,相逢霜鬓在征尘。怜渠孤迥犹寒畯,慰我漂摇类故人。犹赖东君不捐弃,枝无南北一番新。

宜琴宜弈尤宜酒,种竹种梅仍种莲。意得地时不堪适,可人不只是荷天。

僮拥莆穰不作声,起来城上已残更。郑衾还却披衣出,此际如何睡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