𠥩
复制𠥩字概述
〔𠥩〕字拼音是jī 部首是匚, 总笔画是20画。
〔𠥩〕字是半包围结构
〔𠥩〕字仓颉码是SLTMC 五笔是AADW 郑码是HEC
〔𠥩〕字的UNICODE是20969。 十进制为133481,UTF-32:00020969,UTF-8:F0 A0 A5 A9。
〔𠥩〕字的异体字是 箕
𠥩的意思
𠥩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上 部首:竹部
武英殿刻本: 第2120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887頁,第25字
標點整理本: 第847頁,第25字
古文: 𠀠 、 𠴩 、 䇧 、 𬙡 、 𥫶 、 𠷛 、 𠔋 、 𥫚 、 𠔛 、 𡿸
音《廣韻》、《集韻》、《韻會》:居之切;《正韻》:堅溪切,𡘋音姬──宿名。
《詩・小雅》:成是南箕。〔傳〕南箕,箕星也。
《正義》曰:箕四星,二爲踵、二爲舌,踵在上、舌在下,踵狹而舌廣。
《韻會》:箕者,萬物根基,東方之宿,考星者多驗於南方,故曰南箕。
《爾雅・釋天》:箕、斗之閒,漢津也。〔疏〕天漢在箕、斗二星之閒,箕在東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爲隔,隔河須津梁以渡,故此次爲析木之津。
《史記・天官書》:箕爲敖客,曰口舌。〔註〕敖,調弄也。箕以簸揚調弄爲象,又受物有去來,去來客之象;箕爲天口,主出氣,是箕有舌,象讒言。石氏《星經》:箕四宿,主後宮別府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爲相天子后也。
《書・洪範》〔註〕:好風者箕星,好雨者畢星。
《春秋緯》:月麗于畢,雨滂沱;月麗于箕,風揚沙。〈天官書〉:箕,燕之分野。
例又,《篇海》:箕,簸箕,揚米去糠之具。
例又,《廣韻》:箕,箕帚。
《禮・曲禮》:凡爲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
《世本》:古者,少康作箕帚。
例又,國名。
《書・洪範》:王訪于箕子。〔註〕箕,國名,子爵也。
例又,地名。
《山海經》:釐山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
《春秋・僖三十三年》:晉人敗狄于箕。〔註〕太原陽邑縣南有箕城。
《孟子》: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隂。〔疏〕箕山,嵩高之北是也。
《前漢・地理志》:琅琊有箕縣。
《水經注》:濰水出箕屋山。
例又,姓。晉有大夫箕鄭。
例又,斯螽別名。
《周禮・考工記》〔疏〕:幽州人謂斯螽爲舂箕。
例又,木名。〈鄭語〉:檿弧箕服。〔韋註〕箕,木名;服,矢房也。
例又,張衡〈思𤣥賦〉:屬箕伯以函風兮。〔註〕箕伯,風師。
注解
〔箕〕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箕〕字拼音是jī,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其,五行属木。
〔箕〕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竹,其声。本义是簸箕,扬米去糠的器具。
〔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ī] ⑴ 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⑵ 簸箕形的指纹,不成圆形⑶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⑷ 姓。
𠥩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居之切頁碼第147頁,第1字續丁孫
箕
簸也。从竹;𠀠,象形;下其丌也。凡箕之屬皆从箕。
𠀠
古文箕省。
𠷛
異體𠵶、𠴩
亦古文箕。
𠔋
亦古文箕。
𠔝
異體𢍌、𠔐、其
籒文箕。
𠥩
異體𠥊
籒文箕。
附注按:甲骨文、金文與《說文》古文「𠀠」形相近。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上為舌,下及左右為郭,其交叉者,以郭含舌,舌乃固也,亦象其編織之文理。」「蓋未借『其』為語詞之先,『其』為箕字;既借之後,箕始加竹。」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九反切居而反頁碼第375頁,第6行,第1字述
簸也。從竹;𠀠,象形;下其丌也。凡箕之屬,皆從箕。
鍇注臣鍇曰:「丌,其下也。」
反切………頁碼第375頁,第7行,第1字述
古文箕。
鍇注臣鍇曰:「此直象形。」
反切………頁碼第375頁,第7行,第2字述
皆古文。
鍇注臣鍇曰:「象舌形,廾,手持之。」
反切………頁碼第375頁,第7行,第3字述
籒文箕。
反切………頁碼第375頁,第7行,第4字述
古文箕。
鍇注臣鍇曰:「已上皆象形。」
反切………頁碼第375頁,第1行,第1字述
籒文箕。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居之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794頁,第2字許惟賢第354頁,第2字
所㠯簸者也。
段注所㠯者三字今補。全書中所㠯字爲淺人刪者多矣。《小雅》曰: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廣韵》引《世本》曰:箕帚,少康作。按簸揚與受𡊅皆用箕。
从竹𠀠。象形。丌其下也。
段注四字依《韵會》本。今各本丌下互譌。居之切。一部。
凡箕之屬皆从箕。
古文箕。
段注象形不用足。今之箕多不用足者。
亦古文箕。
段注下象竦手。
亦古文箕。
段注此象箕之哆口。
籒文箕。
段注依大徐作籒。按經籍通用此字爲語詞。渠之切。或居之切。
籒文箕。
段注从匚。會意。《匚部》曰:𠥓籒文匚。
白话解释
箕,簸箕。字形采用“竹、”会义,象形;下部是箕脚丌。所有与箕相关的字,都采用“箕”作边旁。
箕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291頁,第4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390頁,第6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300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194頁,第7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181頁,第15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658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160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2655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964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17頁,第6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192頁,第6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1523頁,第3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4973頁【補遺】第16729頁【補編】第14890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723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398頁【崇文】第158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587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376頁,第1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四冊,第702頁,第2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471頁,第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