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字概述
〔攘〕字拼音是rǎng 部首是扌, 总笔画是20画。
〔攘〕字是左右结构 五行属水。
〔攘〕字仓颉码是QYRV 五笔是RYKE 四角号码是50032 郑码是DSER 中文电码是2376 区位码是4033。
〔攘〕字的UNICODE是6518。 十进制为25880,UTF-32:00006518,UTF-8:E6 94 98。
〔攘〕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二级汉字。
〔攘〕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是次常用字。
〔攘〕字的异体字是 讓
攘的笔顺
攘的意思
攘
rǎngㄖㄤˇ基本解释
①侵夺,偷窃。~羊(指暴露亲人的过失,语出《论语·子路》中的“其父~羊,而子证之”)。~夺。~窃。~善(掠人之美)。
②推,排斥。~斥。~除。~夷(抵御外国侵略)。
③烦乱。~~(纷乱)。扰~。
④捋。~袂。~臂。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手,襄( xiāng )声。本义:推让,退让。
2.同本义politely and modestly decline; make a concession; give in。
攘,推也。 —— 《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左右攘辟。 —— 《礼记·曲礼上》小子何敢攘焉。 —— 《史记·太史公自序》随流而攘。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盛揖攘之容。 —— 《汉书·礼乐志》合于尧之克攘。 —— 《汉书·艺文志》
3.排斥,努力消去reject。
攘,除也。 —— 《广韵》攘夷狄。 —— 《公羊传·僖公四年》反离谤而见攘。 —— 《楚辞·七谏·沈江》攘白翟之地。 —— 《国语·齐语》攘弃仁义。 —— 《庄子·胠箧》
攘斥(排斥;驱除);攘抑(排除抑止);攘患(排除祸患);攘贪(排除贪欲);攘讨(驱除讨伐);攘却(驱除);攘夷(攘狄。抗拒异族入侵);攘狱(拒捕)
4.止stop。
既从竖而横构,亦风除而雨攘。 —— 南朝梁· 沈约《郊居赋》
5.侵略invade。
诸侯暴乱,擅相攘伐。 —— 《庄子·渔父》南夷相攘。 —— 《汉书·严助传》。注:“谓相侵夺也。”
攘伐(侵夺交战);攘肌及骨(比喻侵及腹地);攘争(争夺);攘服(征服);攘杀(掠夺毁坏);攘掊(掠夺搜括);攘略(侵夺);攘剽(掠夺)
6.偷,盗窃steal。
请损之,丹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 《孟子·滕文公下》
攘盗(攘窃,盗窃,抢夺);攘鸡(偷鸡);攘取(窃取;夺取)
7.破坏安宁;骚动disturb。
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 《庄子·外物》
攘扰(扰乱);攘攘熙熙(喧嚷纷杂貌);攘攘劳劳(忙乱辛劳);攘乱(扰乱)
8.捋起 [袖子]push up。
冯妇攘臂下车。 —— 《孟子·尽心下》攘袖见素手。 —— 魏· 曹植《美女篇》
攘襟(攘衽。揭起衣襟);攘袖(卷起衣袖);攘袪(攘袂。捋上衣袖);攘肱(攘臂);攘卷(捋袖举拳);攘手(攘臂)
9.夺snatch。
自幼时每争攘饮食。 —— 《金史》
10.容忍tolerate。
忍尤而攘垢。 —— 《楚辞·离骚》
攘诟(容忍耻辱)
攘
1rǎngㄖㄤˇ详细解释
动
◎扰乱。
《淮南子•兵略》:“故至于攘天下,害百姓。”《汉书•卷四○•张良等传•赞曰》:“陈平之志,见于社下,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于汉,而为谋臣。”
攘
2rángㄖㄤˊ详细解释
动
1.排斥、排挤。
《公羊传•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离谤而见攘。”
2.捋。指卷袖露出手臂的动作。
《孟子•尽心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文选•曹植•美女篇》:“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3.窃取。
《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4.侵夺。
《庄子•渔父》:“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汉书•卷六四•严助传》:“南夷相攘,使边骚然不安,朕甚惧焉。”
5.祭祀神祇以除不祥。
《礼记•月令》:“九门磔攘,以毕春气。”
攘
rángㄖㄤˊ详细解释
1.〈书〉排斥。
攘除奸凶、安内攘外。
2.〈书〉抢夺;偷窃。
攘夺、争权攘利、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3.〈书〉纷乱。
熙来攘往、纷纭扰攘。
4.〈书〉捋起(衣袖)。
攘臂而起。
攘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103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463頁,第11字
標點整理本: 第411頁,第8字
古文: 𣀮
音《唐韻》:汝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如陽切,𡘋音穰。
《說文》:推也。
例又,竊也。
《書・呂𠛬》:奪攘矯虔。
《禮・禮器》:匹士太牢而祭,謂之攘。
例又,因其自來而取曰攘。
《論語》:其父攘羊。
例又,卻也。
《禮・曲禮》:左右攘辟。
《周禮・秋官・禁殺戮》:掌司攘獄者、遏訟者,以吿而誅之。〔註〕攘,猶卻也。〔疏〕謂人有罪過,官有文書追攝,不肯受者。〈齊語〉:西征攘白翟之地。
《前漢・鄒陽傳》:攘袂而正議。〔註〕攘袂,猶今人云捋臂。
例又,除也。
《詩・大雅》:攘之剔之。〔疏〕攘除翦剔。
例又,揚子《方言》:止也。
音又,《唐韻》:如兩切;《集韻》、《韻會》、《正韻》:汝兩切,𡘋音壤──擾也。
《前漢・陳平傳贊》:傾側擾攘楚魏之閒。
音又,《唐韻》、《集韻》、《韻會》:人漾切;《正韻》:人尚切──𡘋與讓通,遜也。
《前漢・禮樂志》:隆雅頌之聲,盛揖攘之容。〔註〕攘,古讓字。又,〈藝文志〉:道家者流,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
音又,《集韻》:式亮切,賞去聲──與饟同。
《詩・小雅》:攘其左右。〔箋〕攘讀爲饟。
音又,《集韻》、《韻會》𡘋泥庚切,音獰──搶攘,亂貌。
《前漢・賈誼傳》:國制搶攘。〔註〕攘,女庚反。師古讀搶攘爲傖獰。
注解
〔攘〕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攘〕字拼音是rǎ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襄,五行属水。
〔攘〕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手,襄( xiāng )声。本义是推让,退让。
〔攘〕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rǎng] ⑴ 侵夺,偷窃⑵ 推,排斥⑶ 烦乱⑷ 捋
攘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汝羊切頁碼第400頁,第20字續丁孫
攘
推也。从手𧞻聲。
附注邵瑛羣經正字:「此即推讓之本字。揖讓之讓,亦作此。故《說文》與『揖』字聯文。今經典統作『讓』……今俗但知『攘』為『攘卻』、『攘奪』,竟不知為『推攘』、『揖攘』字矣。」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然荘反頁碼第963頁,第4行,第2字述
推也。從手襄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汝羊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2377頁,第1字許惟賢第1033頁,第2字
推也。
段注推手使前也。古推讓字如此作。上《曲禮》注曰:攘古讓字。許云:讓者,相責讓也。攘者,推也。从古也。《漢書・禮樂志》。盛揖攘之容。《藝文志》。堯之克攘。《司馬遷傳》。小子何敢攘。皆用古字。凡退讓用此字。引申之使人退讓亦用此字。如攘寇,攘夷狄是也。
从手。襄聲。
段注汝羊切。按當人樣切。十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推手曰攘,猶與物不受謙攘也,故謙攘字从攘。讓者,責也。
攘寇之攘,即推也,不必訓使人退讓。
推手曰攘,猶與物不受而謙攘也,故謙讓=謙攘,讓,責也。義别。揖,攘也;攘,推也;皆敬禮也。
推手曰攘,與物不受推而還之也,故謙攘字非讓。讓,責也。
白话解释
攘,人群相互推挤。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襄”作声旁。
攘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90頁,第10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008頁,第1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59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25頁,第6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73頁,第15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739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937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876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526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14頁,第13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03頁,第3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173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728頁【補遺】第17785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568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42頁【崇文】第416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711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490頁,第6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609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106頁,第1字 |
攘字的翻译
- seize, take by force; repel
- etw. ansich reißen (V), sich jdn widersetzen, jdn zurückweisen, vertreiben (V)
- repousser
攘的字源字形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