瘻
复制
疒部 共16画 半包围结构 763B CJK 基本汉字
康熙字典
瘻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疒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66頁,第18字
同文書局本: 第779頁,第35字
標點整理本: 第734頁,第21字
音《唐韻》:力豆切;《集韻》、《韻會》:郎豆切,𡘋音屚。
《說文》:腫也。一曰久創。
《玉篇》:瘡也。
《山海經》:半石之山,合水出于其隂,多鰧魚,食者不癰,可以已瘻。〔註〕瘻,癰屬也,中多有蟲。柳宗元〈捕蛇者說〉:可以已大風、拘攣、瘻、癘。
音又,《集韻》:力救切,音溜。又,龍遇切,音屢──義𡘋同。
音又,《廣韻》:力朱切;《集韻》:龍珠切,𡘋音慺──痀瘻,曲脊。
例《字彙》亦作瘺。
注解
〔瘻〕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疒部。
〔瘻〕字拼音是lòu,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疒、婁。
〔瘻〕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òu] ⑴ 〔~管〕身體內因發生病變而向外潰破所形成的管道,病灶裏的分泌物由此流出。⑵ 中醫指頸部生瘡,久而不愈,常出濃水。
瘻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古诗句网整理。瘻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