尨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寅集上 部首:尢部
武英殿刻本: 第705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298頁,第9字
標點整理本: 第237頁,第8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莫江切,音茫。
《說文》:犬多毛者。从犬,彡。〔徐曰〕彡,毛長也。
《詩・召南》:無使尨也吠。
《周禮・地官》:凡外祭毀事用尨。
例又,雜也。
《左傳・閔二年》:尨奇無常。又:衣之尨服,遠其躬也。〔註〕尨,雜色。
例又,高陽氏之子曰尨降,八凱之一。
音又,《集韻》:謨蓬切,音蒙。
《左傳・僖四年》:狐裘尨茸。〔註〕尨茸,亂貌。又,《韻會》通作厖,引《書〉不和政厖。
例《說文》尨在犬部,从犬、从彡。毛氏曰:尨,狗也。已从犬,又加犭作狵,非。
注解
〔尨〕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上,康熙部首是尢部。
〔尨〕字是多音字,拼音是lóng、máng、méng、páng,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尤、彡,五行属水。
〔尨〕字造字法是会意。从犬,从彡( shān )。“彡”表示毛饰。本义是多毛的狗。
〔尨〕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óng] ⑴ 同“龙”。㈡ [máng] ⑴ 多毛的狗。⑵ 杂色:“衣之~服。”㈢ [méng] ⑴ 〔~茸〕蓬乱的样子,如“孤裘~~。”㈣ [páng] ⑴ 古通“庞”,高大:“虎见之,~然大物也。”⑵ 姓。
尨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古诗句网整理。尨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