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又部
武英殿刻本: 第383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5頁,第1字
標點整理本: 第95頁,第26字
音《唐韻》:初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初加切,𡘋音差。
《說文》:手指相錯。
《玉篇》:指相交也。
《增韻》:俗呼拱手曰叉手。柳宗元詩:入郡腰常折,逢人手盡叉。
例又,《酉陽雜俎》:蘇都識匿國有夜叉城,城舊有野叉,其窟見在。
《唐書・酷吏傳》:監察御史李全交酷虐,號鬼面夜叉。
音又,《唐韻》:楚佳切;《集韻》:初佳切;《正韻》:初皆切,𡘋音釵──義同。
音又,《正韻》:婦人𡵨筓,同「釵」。
音又,《正韻》:兩枝也。
注解
〔叉〕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又部。
〔叉〕字是多音字,拼音是chā、chá、chǎ,独体字,可拆字为又、丶,五行属金。
〔叉〕字造字法是指事。小篆为“又”( 即手 )上加一点,指出叉手的动向。本义是交错,交叉。
〔叉〕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hā] ⑴ 交错⑵ 一头分歧便于扎取的器具㈡ [chá] ⑴ 挡住,堵塞住,互相卡住㈢ [chǎ] ⑴ 分开张开
叉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古诗句网整理。叉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