腄
复制
月部 共12画 左右结构 8144 CJK 基本汉字
康熙字典
腄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下 部首:肉部
武英殿刻本: 第2359頁,第12字
同文書局本: 第986頁,第5字
標點整理本: 第952頁,第12字
音《唐韻》:竹垂切;《集韻》、《韻會》:株垂切,𡘋音箠。
《說文》:瘢胝也。一曰馬及鳥脛上結骨。李舟說。
音又,《集韻》、《韻會》𡘋是爲切,音垂──臀也。
例又,縣名。
《史記・秦始皇紀》:過黃、腄。〔註〕東萊有黃縣、腄縣。
《十三州志》:牟平縣,古腄縣也。又,〈主父偃傳〉:起於東腄琅邪負海之郡。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馳僞切;《正韻》:直類切,𡘋音縋──縣名,在東萊。
音又,《集韻》:視隹切,音誰。又,傳追切,音椎。又,樹僞切,音瑞。又,《廣韻》:羽求切;《集韻》:于求切,𡘋音尤──義𡘋同。
音又,《集韻》:崇懷切,音𢶀──本作䐯。䐯膗,形惡。
注解
〔腄〕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腄〕字拼音是chu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垂。
〔腄〕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huí] ⑴ 趼,手、脚掌上因长期摩擦形成的硬皮。⑵ 马或鸟胫上的结骨。⑶ 臀。
腄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古诗句网整理。腄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