訁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741頁,第9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46頁,第1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21頁,第5字
古文: 𢍗 、 𢍬
音《唐韻》:語軒切;《集韻》、《韻會》:魚軒切,𡘋𤬝平聲。
《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周禮・大司樂》〔註〕:發端曰言,答述曰語。
《釋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
《易・乾卦》:庸言之信。
《書・湯誓》:朕不食言。〔傳〕言已出而反吞之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八𠛬糾萬民,七曰造言之𠛬。〔註〕譌言惑衆也。
《論語》:食不言。〔註〕自言曰言。
《史記・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
例又,辭章也。
《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語有辭章也。
《禮・曲禮》:士載言。〔註〕言謂會同要盟之辭。
例又,一句爲一言。
《左傳・定四年》:趙𥳑子曰:夫子語我九言。
《論語》:一言以蔽之。
例又,一字爲一言。
《戰國策》:臣請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魚。
《前漢・東方朔傳》: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
例又,猶議也。屈原〈離騷〉: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例又,號令也。〈周語〉:有不祀則修言。
例又,助語辭。
《易・師卦》:田有禽利執言。〔註〕語辭也。
例又,《爾雅・釋詁》:言,我也。
《詩・周南》:言吿師氏。〔傳〕言,我也;師,女師也。
例又,《博雅》:問也。
《周禮・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車象人。〔註〕言問其不知法度者。
例又,《廣雅》:從也。
例又,《釋名》:委也。
例又,言言,高大貌。
《詩・大雅》:崇墉言言。〔註〕高大也。
例又,簫名。
《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註〕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
《韻會》或作䇾。
例又,官名。
《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傳〕納言,喉舌之官。
《唐書・高祖紀》:改納言爲侍中。
例又,幘名。
《後漢・輿服志》:幘者,賾也。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
例又,地名。
《詩・國風》:出宿于干,飮餞于言。〔傳〕適衞所經之地也。
例又,山名。
《隋書・地理志》:郉州內丘縣有干言山。又,《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例又,州縣名。
《宋史・劉翊傳》有言州,《魏書・地形志》有萬言縣。
例又,人言,砒石別名。
《本草綱目》:砒出信州,故隱信字爲人言。
例又,姓。
《潛夫論》:桓叔之後有言氏,韓後姬姓也。又,複姓。
《潛夫論》:魯之公族有子言氏。
音又,《正韻》:夷然切,音延──義同。
音又,《集韻》:牛堰切,音𤬝──訟也。
音又,《集韻》、《正韻》𡘋魚巾切,音銀──和敬貌。
《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註〕言言,與誾誾同,意氣和悅貌。
《集韻》亦作訢。
音又,叶眞韻。韓愈〈孔戣墓銘〉:白而長身,寡笑與言,其尚類也,莫之與倫。
音又,叶五剛切,音昂。
《詩・商頌》「鬷假無言」,叶上羹平、下爭彊。羹音郎,平音旁,爭音章。
音又,叶五姦切,音顏。古詩:四座且莫諠,願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
音又,叶魚戰切,音彥。楊修〈節遊賦〉:迴旋詳觀,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載笑載言。
音《說文》本作𠱫。从口,䇂聲。䇂,辠也、犯法也。
《釋名》:言之爲䇂也,寓戒也。鄭樵曰:言从舌、从二。二,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
注解
〔言〕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言〕字拼音是yán,独体字,五行属木。
〔言〕字造字法是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是说,说话。
〔言〕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án] ⑴ 讲,说⑵ 说的话⑶ 汉语的字⑷ 语助词,无义⑸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