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寅集中 部首:山部
武英殿刻本: 第743頁,第14字
同文書局本: 第312頁,第18字
標點整理本: 第251頁,第27字
音《廣韻》:侯夾切;《集韻》、《韻會》:轄夾切;《正韻》:胡夾切,𡘋音洽。
《廣韻》:巫峽,山名。蜀楚之交,山有三峽。左思〈蜀都賦〉:經三峽之崢嶸。〔註〕三峽,在巴東永安縣,謂西陵峽,歸鄕峽,巫峽也。盛弘之《荆州記》: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無斷處,重巖疉嶂,隱天蔽日,非亭午不見日月。
例又,州名。秦將白起攻楚,燒夷陵,卽其地。魏武於此置臨江郡,後魏爲拓州,取開拓之義。周以其居三峽之口,因曰峽州。
例又,山峭夾水,亦曰峽。見前岬字註。
例《集韻》本作陜,或作陿。
注解
〔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中,康熙部首是山部。
〔峽〕字拼音是xiá,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山、夾。
〔峽〕字造字法是形聲。從山,夾聲。本义是兩山夾水處。
〔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xiá] ⑴ 兩山夾著的水道(多用作地名)。如:三峽;巫峽;三門峽。《文選•左思〈蜀都賦〉》:“經三峽之峥嶸。”⑵ 指兩山之間。如:峽谷。《淮南子•原道》:“逍遥于廣澤之中,而仿洋于山峽之旁。”⑶ 同“陝”。狹隘。《集韻•洽韻》:“陝,《説文》:‘隘也。’或作峽。”
峡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古诗句网整理。峡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