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中 部首:虫部
武英殿刻本: 第2620頁,第9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95頁,第4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69頁,第9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徒郎切,音唐。
《說文》:螳螂也。
《禮・月令》:仲夏螳螂生。〔註〕螳螂,螵蛸母也。揚子《方言》:螳螂謂之髦。〔郭註〕有斧蟲也,江東呼爲石蜋,又名齕肬。
《吳越春秋》:夫秋蟬登高樹,不知螳螂超枝緣條而稷其形。
《莊子・人閒世》:女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韓詩外傳》:齊莊公出獵,有螳螂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御曰:其爲蟲也,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
例又,水名。
《水經注》:沂水又東南,螳螂水入焉。
例又,縣名。
《華陽國志》:螳螂縣出銀、鉛、白銅、雜藥,有螳螂附子。
注解
〔螳〕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中,康熙部首是虫部。
〔螳〕字拼音是tá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虫、堂,五行属火。
〔螳〕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áng] ⑴ 〔~螂〕昆虫,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脚呈镰刀状。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如“~~捕蝉,黄雀在后”。俗称“刀螂”;简称“螳”,如“~臂当车”(喻不自量力)。
螳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古诗句网整理。螳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