𠑾
字义 反馈

𠑾

复制

ㄙˇ

儿部 共7画 上下结构 U+2047E
汉语字典

儿部

7画

5画

上下结构

si

QNQV

NSHU

RXRD

2047E

[3551335]

𠑾字概述

折叠展开

〔𠑾〕字拼音是sǐ 部首是儿, 总笔画是7画。

〔𠑾〕字是上下结构

〔𠑾〕字仓颉码是NSHU 五笔是QNQV 郑码是RXRD

〔𠑾〕字的UNICODE是2047E。 十进制为132222,UTF-32:0002047e,UTF-8:F0 A0 91 BE。

𠑾的意思

折叠展开

𠑾

基本解释

𠒁(死)”的讹字。

𠑾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儿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4頁,第5

同文書局本: 第124頁,第25

標點整理本: 第51頁,第14

玉篇》:古文死字。註見歹部二畫。

注解

𠑾〕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儿部

𠑾〕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尸、儿

𠑾〕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undefined] ⑴ “𠒁(死)”的讹字。

𠑾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古诗句网整理。𠑾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𠑾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四下反切息姊切頁碼127頁,第30

𣦸

異體𣦹、死

𣦸澌也,人所離也。从𣦵从人。凡死之屬皆从𣦸

𠒁

異體𠑾𦭀

𠒁古文死如此。

附注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甲文象「生人拜于朽骨之旁,『死』之誼昭然矣。」

蔣注《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氣窮也。」《禮記・祭法》:「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也。」《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關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氣聚散耳。」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八反切息似反頁碼330頁,第1行,第1

𠒁澌也,人所離也。從歺、人。凡死之屬,皆從死。

鍇注臣鍇曰:「澌,水盡也。」

反切………頁碼330頁,第2行,第1

古文死如此。

鍇注臣鍇曰:「𠒁,古歺字。」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四下反切息姊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654頁,第1許惟賢292頁,第4

𠒁澌也。

段注《水部》曰:澌,水索也。《方言》。澌,索也。盡也。是澌爲凡盡之偁。人盡曰死。死澌異部曡韵。

人所離也。

段注形體與䰟魄相離。故其字從歺人。

𣦵人。

段注息姊切。十五部。

凡死之屬皆从死。

古文死如此。

段注從古文𣦵,古文人。

白话解释

死,生气耗尽,表示人的灵魂与躯体相分离。字形采用“歹、人”会义。所有与死相关的字,都采用“死”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作,從人(或從卩)、從歺,從人從卩,義近通用。(歺)像殘骨;卩像垂首跪地之人,祭弔於朽骨之旁。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戰國文字「死」字寫法多樣,仍從歺、從人會意,與篆文構形同。篆文又繼承甲骨、金文、戰國文字一脈之字源。戰國〈中山王墓兆域圖〉、〈上博簡‧緇衣〉構形把「人」挪移到「歺」,寫作「」、「」,正是古文所承。隸書、楷書則為承篆文之隸變。《說文‧死部》:「死,澌(ㄙ,盡)也,人所離也。从歺、从人。」又「,古文死如此。」從歺,像殘骨骨骸;從卩,像人跪地祭弔,本義為死亡、生命結束。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死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53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337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264頁
4說文校箋第167頁,第15字
5說文考正第159頁,第22字
6說文今釋第567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980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2309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823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01頁,第1字
11標注說文第164頁,第1字
12說文注箋第1269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4417頁【補遺】第16660頁
14通訓定聲第2435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336頁【崇文】第1341頁
16說文句讀第492頁
17說文新證第335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四冊,第388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421頁,第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