𠁧
复制𠁧字概述
〔𠁧〕字拼音是zhōng 部首是丨, 总笔画是7画。
〔𠁧〕字是嵌套结构
〔𠁧〕字仓颉码是LSL 五笔是KHNH 郑码是JZAI
〔𠁧〕字的UNICODE是20067。 十进制为131175,UTF-32:00020067,UTF-8:F0 A0 81 A7。
〔𠁧〕字的异体字是 中
𠁧的意思
𠁧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上 部首:丨部
武英殿刻本: 第168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80頁,第3字
標點整理本: 第5頁,第7字
例《玉篇》:古文中字。註詳三畫。
注解
〔𠁧〕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丨部。
〔𠁧〕字拼音是zhōng,嵌套结构,可拆字为中、。
𠁧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一上反切陟弓切頁碼第13頁,第3字續丁孫
中
而也。从口。丨,上下通。
蔣注案:而,或作和,段玉裁改作內。
𠁧
異體𠁦
古文中。
𠁩
籒文中。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中』字,象一種戰爭及訓練用的工具,中為旗杆,上下有游,中間有可以敲擊的鑼形的東西;或省略游形,或省略鑼形。其後的字形多半在這三個部件上變化。」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一反切陟紅反頁碼第59頁,第4行,第1字述
和也。從口、丨。上下通。
鍇注臣鍇曰:「口以出令也,丨以記其中也。皇極之道,自上而下自上而下,然後上下通也。皇極者,大中也。」
反切………頁碼第59頁,第5行,第1字述
籒文中。
反切………頁碼第59頁,第5行,第2字述
古文中。
鍇注臣鍇曰:「曲而不失中也。《易繋辭》曰:『其言曲而中。』」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一上反切陟弓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80頁,第2字許惟賢第33頁,第6字
內也。
段注俗本和也。非是。當作內也。宋麻沙本作肉也。一本作而也。正皆內之譌。《入部》曰:內者,入也。入者,內也。然則中者,別於外之辭也。別於偏之辭也。亦合宜之辭也。作內,則此字平聲去聲之義無不賅矣。許以和爲唱和字。龢爲諧龢字。龢和皆非中之訓也。《周禮》中失卽得失。
从口丨。下上通也。
段注按中字會意之恉,必當从口。音圍。衞宏說。𤰃字从卜中。則中之不从口明矣。俗皆从口。失之。云下上通者,謂中直或引而上或引而下皆入其內也。陟弓切。九部。
古文中。
段注此字可疑。豈淺人誤以屈中之虫入此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古「納」字只作「内」。内兼二訓,故「中」亦兼二訓。在内曰中。「中傷」者亦納義也,《禮記》「其中退然若不勝衣」,中乃身也;日本云「胴」。此引申義。
中,内也(古納入字只作内);中傷、中矢。中,内也。因訓内,故身亦曰中,《禮》「其中退然若不勝衣」,中,身也,即日本之「胴」字。此為引申義。「内」兼二訓,故「中」亦兼二訓:在内曰中;「中傷」者即有納義。
内也。內兼二訓,故中亦兼二訓。舉内别外,一誼也;中外猶内外。納,一誼也(古納字只作内);中傷猶納(受也)傷。中外之中引申為身,《禮記》「其中退然若不勝衣」,中,身也。此「中」字之誼猶日本之「胴」字。
白话解释
中,事物的内部。字形采用“口”作字根。中间的一竖丨,表示上下贯通。,这是古文的“中”。,这是籒文的“中”。
字形解说
甲骨文三例,初例作,像旗之形,豎筆像旗杆,中像幅,上、下像斿。二例作。三例作,乃之省,從矢、從〇會意。〇、圜之初文,以射中為本義。經傳以、混為一字,而應分別為二字。金文三例,初例承自甲骨文第二例,二例承自甲骨文第一例。第三例承自甲骨文第三例。戰國文字二例,承自金文第三例,乃之省。篆文承自戰國文字,古文承自而曲其豎筆,籀文承自金文二例而旗斿略有變動。隸書前例承自金文初例;二例承自金文首例而省;第三例承自篆文。楷書承自隸書第三例而合為一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中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25頁,第4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44頁,第2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55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18頁,第3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15頁,第7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55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95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243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81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0頁,第11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16頁,第3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155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413頁【補遺】第16194頁【補編】第14873頁【後編】第18206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42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44頁【崇文】第173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52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62頁,第1字 |
18 | 章授筆記 | 第23頁,第4字 |
19 | 古字詁林 | 第一冊,第322頁,第1字 |
20 | 古字釋要 | 第54頁,第5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