謫的笔顺
謫的意思
謫谪
zhéㄓㄜˊ基本解释
①譴責,責備。眾人交~。
②封建時代特指官吏降職,調往邊外地方。~遷。~降( jiàng )。~戍。~居。貶~。
③變異:“庚午之日,日始有~”。
详细解释
動
1.形聲。从言,啻( chì )聲。本義:有意指摘,責備。
2.同本義blame; censure。
謫,罰也。 —— 《說文》罰罪者曰謫。 —— 《通俗文》國子謫我。 —— 《左傳·成公十七年》則自取謫於日月之災。 —— 《左傳·昭公七年》善言無瑕謫。 —— 《老子》窮年不相謫發。 —— 《列子·力命》公會齊侯於 濼,遂及 文姜如 齊。 齊侯通焉。公謫之。 —— 《左傳·桓公十八年》室人交遍謫我。 —— 《詩·邶風·北門》
謫疑(指摘懷疑);謫我(譴責我);謫罵(責罵);謫譴(譴責);衆口交謫
3.降職並外放exile; banish; relegate a high official to a minor post in an outlying district。
誼既以謫去,意不自得。 —— 《漢書·賈誼傳》謫守巴陵郡。 —— 范仲淹《岳陽樓記》只因勸酒蟠桃會,誤犯天條謫翠微。 —— 《封神演義》
謫降(降級下放到邊遠地方);謫發(發配邊疆);謫官(謫宦。謫吏。被貶降的官吏)
名词
1.被罰戍邊的罪人a high official to minor post in an outlying district。
徙謫實之初縣。 —— 《史記·秦始皇本紀》
2.缺點;過失fault; mistake。
善言無瑕謫。 —— 《老子》
謫谪
zhéㄓㄜˊ详细解释
动
1.谴责。
《左传•成公十七年》:“国子谪我。”
指谪。
2.古代官吏降职调任。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仕、贬谪。
名
◎罪过。
《老子•第二十三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謫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12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77頁,第22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52頁,第7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陟革切,音摘──與讁同。
《廣雅》:責也。
《玉篇》:咎也、罪也、過也、怒也。
《類篇》:罰也。
《左傳・成十七年》:國子謫我。〔註〕譴責也。
《史記・申屠嘉傳》:議以謫罰,侵削諸侯。
《前漢・武帝紀》:天漢元年,發謫戍屯五原。老子《道德經》:善言無瑕謫。
例又,變氣也。
《左傳・昭三十一年》:日始有謫。
音又,《玉篇》:治革切;《集韻》:士革切,𡘋音賾。揚子《方言》:怒也。〔註〕相責怒也。
音又,《集韻》:丁歷切,音的──亦罰也。
音又,叶竹棘切,音陟。柳宗元〈懲咎賦〉:幸皇鑒之明宥兮,纍郡印而南適;惟罪大而寵厚兮,宜夫重仍乎禍謫。
例《說文》本作𧬍。
注解
〔謫〕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謫〕字拼音是zhé,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啇。
〔謫〕字造字法是形聲。从言,啻( chì )聲。本义是有意指摘,責備。
〔謫〕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é] ⑴ 譴責,責備⑵ 封建時代特指官吏降職,調往邊外地方⑶ 變異:“庚午之日,日始有~”。
謫字的翻译
- charge, blame; disgrace; demote; punish
- bemängeln , schänden, Blamage (S)
謫的字源字形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