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jiān ㄐㄧㄢ

丷部 共10画 上下结构 U+517C
汉语字典

丷部

10画

8画

上下结构

jian

jiān

会意字

UVOU 86 、 UVJW 98

TXC

UAXK

80237

0369

2870

517C

[4315112234] 点、撇、横、横折、横、横、竖、竖、撇、捺

兼字概述

折叠展开

〔兼〕字拼音是jiān 部首是丷, 总笔画是10画。

〔兼〕字是上下结构 五行属木。

〔兼〕字仓颉码是TXC 五笔是UVOU 86 、 UVJW 98 四角号码是80237 郑码是UAXK 中文电码是0369 区位码是2870

〔兼〕字的UNICODE是517C。 十进制为20860,UTF-32:0000517c,UTF-8:E5 85 BC。

〔兼〕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汉字

〔兼〕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常用字

〔兼〕字的异体字是

兼的笔顺

折叠展开

兼的意思

折叠展开

jiānㄐㄧㄢ

基本解释

加倍,把两份并在一起。~旬(两个十天)。~程。~并。

同时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而有之。~收并蓄。~顾。~职。~任。~课。

详细解释

动词

1.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 lì )。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2.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hold two or more…concurrently]。

兼,并也。 —— 《说文》兼执之,以进。 —— 《仪礼·聘礼》。注:“犹两也。”兼巾之。 —— 《仪礼·士昏礼》。注:“六豆共巾也。”兼诸弣。 —— 《仪礼·乡射礼》。注:“并矢于弣。”不可得兼。 —— 《孟子·告子上》丞相兼枢密使。 —— 宋· 文天祥《 后序》兼百花之长。 —— 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兼筑雕刻。 —— 蔡元培《图画》

兼祧(一子兼作两房的后嗣。祧继承上代);兼资(与通;并有);兼署(官吏除本职外,又兼理其他职务);兼味(指两种以上的菜肴)

3.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merge; combine; amalgamate

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 贾谊《过秦论》

4.并吞;兼并annex(territory)by force; swallow up

其兼天下不难矣。 —— 《韩非子·亡征》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 —— 《左传·昭公八年》

兼列(犹兼并);兼畜(犹兼并,并吞);兼弱攻昧(吞并弱者攻打昏者)

5.倍,加倍double

王馈兼金一百。 —— 《孟子》。注:“其价兼倍于常者。”利不兼,赏不倍。 —— 《马王堆汉墓帛书》读书倍文,功力兼人。 —— 唐· 韩愈《韩滂墓志铭》兼旬愈。 —— 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兼只(几只,数只);兼日(连日,不止一日);兼旬(二十天);兼通(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问或技艺)

6.重复;累积repeat; accumulate

[家人]重金兼紫,相继为藩辅。 —— 《后汉书·宦者吕强传》

7.尽;竭尽exhaust

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 —— 《荀子》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 —— 《韩非子》

8.胜过;超越 be superior to。如:兼人(胜过别人。表示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事)

9.同,连同be the same as; together with; along with

寒暑不兼时而至。 —— 《韩非子·显学》

形容词

全部;整个whole

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辟其所恶。 —— 《商君书》

兼裒(广为聚集)

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和,与 and。如:兼罗(并列);兼言(合在一起说)

2.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and; besides。如:兼之;兼且(并且)

副词

1.表示另一方面,可译为“”、“同时”、“再加上”之类still; yet; even more

兼有步兵。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又。

兼仗父兄之烈。兼与药相粘。 ——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兼用刺激。 —— 蔡元培《图画》

jiānㄐㄧㄢ

详细解释

1.合并、吞并。

《左传•昭公八年》:“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之六:“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2.同时担任或具有两种以上的职务或身分、行为等。

兼差、兼职、父兼母职。

3.加倍、超越、胜过。

《论语•先进》:“由也兼人。”唐•韩愈〈韩滂墓志铭〉:“读书倍文,功力兼人。”

兼程赶路。

4.重复、累积。

《荀子•正名》:“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吕强传》:“重金兼紫,相继为蕃辅。”

1.同时、一起。

兼顾、二者兼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尽、完全。

《荀子•王制》:“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韩非子•难四》:“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

jiānㄐㄧㄢ

详细解释

1.合并;加倍。

兼并、兼旬。

2.同时涉及两种以上的行为或事物。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3.在本身的行为或事物之外同时涉及另一种行为或事物。

父兼母职。

4.同时;一起;都。

品学兼优、软硬兼施。

5.姓。

兼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八部

武英殿刻本: 第294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28頁,第11

標點整理本: 第55頁,第10

古文: 𥡝

唐韻》:古甜切;《集韻》、《韻會》:堅嫌切;《正韻》:古嫌切,𡘋音縑。
說文》:幷也。从手、禾,兼持二禾也。〔徐曰〕會意。秉持一禾,兼持二禾。可兼持者,莫若禾也。
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
前漢・王莽傳》:縣宰缺者,數年守兼。〔註〕師古曰:不拜正官,令人守兼也。

又,姓。
韻會》:衞公子兼之後。

注解

〔兼〕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八部

〔兼〕字拼音是jiā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秝、⺕、;、䒑、󰓁,五行属

〔兼〕字造字法是会意。小篆字形,从又( 手 ),从秝( lì )。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是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兼〕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jiān] ⑴ 加倍,把两份并在一起⑵ 同时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

兼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古诗句网整理。兼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兼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七上反切古甜切頁碼231頁,第12

異體𥡝、兼

兼幷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三反切結添反頁碼594頁,第1行,第1

兼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鍇注臣鍇曰:「可兼持者,莫若禾也,會意。」又曰:「兼併也。從又、手也。秝,二禾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七上反切古甜切古音第七部頁碼1315頁,第1許惟賢575頁,第2

兼幷也。

段注幷,相從也。

从又持秝。

段注會意。古甜切。七部。

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白话解释

兼,同时操持、把握。字形采用“又”作边旁,像一只手同时抓握两茎禾。“兼”是手持二禾,“秉”是手持一禾。

字形解说

甲骨文沒有兼字。金文像一隻手()同時握著兩禾(),用同時拿著兩禾來表示「並得」的意思,即同時擁有。如果只是手拿一禾,便是「(秉)」字。「兼」字,一路從金文、戰國文字、篆文幾乎沒有特別的變化,仍保留著原來的造字特色。但到了隸書,筆畫開始產生劇烈變化。篆文上方「」的彎頭在隸書上仍然存在,只是「」被串連成了一條直線,形成了「」的筆畫。接著上方的「」慢慢演變成點畫,因此造就了「」的形體,這也是楷書「兼」字上方筆畫的由來。至於下方「禾」的兩個根部,到了隸書時,因為文字美觀的因素,省略了「」內部的兩筆,因此形成楷書「」的筆畫。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兼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55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582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448頁
4說文校箋第292頁,第6字
5說文考正第281頁,第4字
6說文今釋第1013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733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3664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491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79頁,第16字
11標注說文第288頁,第7字
12說文注箋第2371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7257頁【補遺】第17087頁
14通訓定聲第479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614頁【崇文】第2453頁
16說文句讀第944頁
17古字詁林第六冊,第667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692頁,第1字

兼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unite, combine; connect; and
  2. doppelt , nebenbei , gleichzeitig, zusätzlich, zugleich (Adj)
  3. double, simultanément, en même temps

兼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兼(简·楚〔战国〕·曾侯乙墓) 楚〔战国〕 曾侯乙墓

兼(简·楚〔战国〕·郭店) 楚〔战国〕 郭店

兼(简·楚〔战国〕·新蔡葛陵) 楚〔战国〕 新蔡葛陵

兼(简·秦·睡虎地) 睡虎地

兼(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兼(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兼(传抄·唐·唐代石刻篆文) 传抄 唐代石刻篆文

兼(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兼(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兼(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兼(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兼(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兼(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