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薪行》是杜甫的作品,描写了一个贫困妇女的悲惨生活。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负薪行
夔州处女发半华,
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
一生抱恨堪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
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
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
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
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
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
何得此有昭君村。
译文:
夔州的姑娘发型有点梳理,年龄四五十不及,没有丈夫的家庭。
更加遭遇丧乱,嫁不出去,一生都抱着悔恨和痛惜。
农村的男人坐在房子里,女人只能出门进门。年纪在十几到九十几的,
背着柴禾回家,卖柴得到的钱应该给予供给家用。
到老了,两边的鬓发都垂下来,像野花、山叶上的银钗般晃动。
用盛有货物的藤篮背起,进城市门,生死与利益也包含了盐井。
脸上的妆容和头饰都是杂乱无章,哭泣的痕迹还在。被地上的尘土弄脏衣服,
身上的衣物破烂,寒冷使人困苦,与石头的根部为伍。
如果说巫山的女人那样粗俗丑陋,怎么会有这样的昭君村呢?
诗意和赏析:
《负薪行》通过一个妇女的悲惨生活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平。诗中描述了这位女子一生的苦难和遭遇。她没有丈夫,面对丧亡和乱世无法再嫁,一辈子都无法摆脱贫困和痛苦。
诗中通过描绘女子负重归家的画面,展现了她顶着风雨和困苦艰辛地生活。她的容貌和身体倍受摧残,像一朵凋谢的野花,负着柴禾时银钗在她头上晃动,更凸显了她的贫困和辛劳。
杜甫通过描写细节,表达了对这位妇女命运的关注和同情。他用悲愤和讽刺的语气,呼唤着社会的改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穷困人民的呼吁。
这首诗词以真实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和困境,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人道关怀。同时也展示了杜甫对社会问题冷静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表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堪咨嗟。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