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亡道中五首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军事上毫无准备,当叛乱的战鼓震动大明宫的时候,他才匆忙布置防御。一时间大唐王朝狼烟四起,战火弥漫,百姓逃亡,生灵涂炭。此时,怀有安邦治国之志的李白希望自己能向皇帝献上灭胡之计,拯救危亡的局面,于是携妻子宗氏奔赴长安,同时派门人武谔奔赴东鲁照顾自己的子女。在北行的途中,李白写下《奔亡道中五首》,记录了人们在战争中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哀痛及自身的处境。
奔亡道中五首鉴赏
这五首诗是后人研究“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李白行踪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在这些诗中,李白先后引用涉及苏武、田横、崔骃、李陵、鲁仲连等很多历史人物的典故,诉说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战争场景,表达了自己遭逢国家变乱之时的思想情感。
当时,唐朝的守城将士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李白像当年被困匈奴的苏武、被困海岛的田横一样,也被困在沦陷区内。他与妻子不得不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他奔走的方向与众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虽然自己所面临的情势万分危急,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到达长安,觐见玄宗,献上自己的灭敌大计。战国时燕将据守齐国聊城,齐国攻克不下,齐人鲁仲连射一箭书信入聊城,燕将见信之后自杀,聊城不攻自破。李白将自己比做鲁仲连,认为自己尚有救国良策,希望能够为玄宗所用。但是,还没等李白到达长安,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从这组诗的第四首来看,李白的立足点在函谷关内(西),诗的意思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都被安史乱军占领,所以洛阳之水、嵩山如同边疆的易水、燕山。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劝说玄宗抗击叛军,可是此时函谷关以东尽为敌军所得,形势万分危急。李白不得不从华山经商洛大道转道江南,又经溧阳、杭州、金陵,隐居庐山屏风叠,静观形势的变化。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之所以跟从永王,是因为想效法申包胥恸哭乞师,以救国家之难。
奔亡道中五首創作背景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沒有想到安祿山會叛亂,軍事上毫無準備,當叛亂的戰鼓震動大明宮的時候,他才匆忙布置防禦。一時間大唐王朝狼煙四起,戰火彌漫,百姓逃亡,生靈塗炭。此時,懷有安邦治國之誌的李白希望自己能向皇帝獻上滅胡之計,拯救危亡的局麵,於是攜妻子宗氏奔赴長安,同時派門人武諤奔赴東魯照顧自己的子女。在北行的途中,李白寫下《奔亡道中五首》,記錄了人們在戰爭中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的哀痛及自身的處境。
奔亡道中五首鑒賞
這五首詩是後人研究“安史之亂”爆發前後李白行蹤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在這些詩中,李白先後引用涉及蘇武、田橫、崔駰、李陵、魯仲連等很多曆史人物的典故,訴說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戰爭場景,表達了自己遭逢國家變亂之時的思想情感。
當時,唐朝的守城將士戰死的戰死,投降的投降。李白像當年被困匈奴的蘇武、被困海島的田橫一樣,也被困在淪陷區內。他與妻子不得不換上胡人的衣裝,趁著茫茫的月色,冒著生命危險奔赴長安。他奔走的方向與眾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雖然自己所麵臨的情勢萬分危急,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夠盡快到達長安,覲見玄宗,獻上自己的滅敵大計。戰國時燕將據守齊國聊城,齊國攻克不下,齊人魯仲連射一箭書信入聊城,燕將見信之後自殺,聊城不攻自破。李白將自己比做魯仲連,認為自己尚有救國良策,希望能夠為玄宗所用。但是,還沒等李白到達長安,戰爭形勢已經發生了急劇的轉變。從這組詩的第四首來看,李白的立足點在函穀關內(西),詩的意思是,函穀關以東的地區都被安史亂軍占領,所以洛陽之水、嵩山如同邊疆的易水、燕山。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勸說玄宗抗擊叛軍,可是此時函穀關以東盡為敵軍所得,形勢萬分危急。李白不得不從華山經商洛大道轉道江南,又經溧陽、杭州、金陵,隱居廬山屏風疊,靜觀形勢的變化。從詩中可以看出李白之所以跟從永王,是因為想效法申包胥慟哭乞師,以救國家之難。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淼淼望湖水,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