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四十五归东都翻译及注释
翻译
四海布满战尘兵戈正起,在这令人感伤的离别宴会上,更加容易清泪淋漓。
我敬爱你不顾辛劳去侍奉双亲,还要叹息落花时节送你北去。
想念时只有看看寄来的书信,可以宽慰的是毕竟会有重逢日期。
我情意殷勤折柳相赠,你须记取这是向南之枝呀。
注释
⑴王四十五:未知其名,“四十五”是在兄弟(包括从兄弟)中的排行。东都:指江都府(今江苏扬州)。五代南唐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称西都,遂把五代吴的旧都江都府称为东都。
⑵“海内”句:公元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后,先后用兵攻破荆南、后蜀、南汉等,南唐亦已朝不虑夕。
⑶怜,即爱。负米:《孔子家语·致思》:“子路见孔子曰:‘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后以“负米”作为孝养父母的故实。
⑷想忆:指别后思念。看来信:一作“望来信”。
⑸后期:指后会之期。
⑹殷勤:情意恳切。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生离死别,是人生痛苦事。因此,送别之诗大多消沉凄苦,字句显得沉闷。唐初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摆脱了这种传统的写法,成为送别诗中的名篇,徐铉的这首送别诗,虽不及王勃诗那样有名,但也别开生面,有其独到之处。
诗的首联扣题,写送别,先写送别时的形势。当时南唐偏安江南,其他地区正战乱不绝。朋友相别,离愁别绪,本来就够凄苦的了,又值兵乱不绝,更令人焦心。这“海内兵方起”一句,包含甚富,突出了感离伤别的浓重气氛,带出下句“泪易垂”之意。
颔联归结到王四十五身上,并抒发了诗人的惜别之情。“负米”事见《孔子家语·致思》,王四十三离开相对安定的地区,不辞艰险,回家尽孝。下句作一转折:“当此落英缤纷之时,我们二人正应把臂同行,赏花饮酒,你要回家尽孝,我只得在此送别,只可惜辜负了春光。”“无可奈何花落去”,惜别之情更见凄婉。送别的气氛,与王四十五的情谊,至此已抒写得淋漓尽致了。于是颈联语气一转,由伤离而劝慰。诗人另有一首《七夕应令》诗说:“斗柄易倾离恨促,河流不尽后期长”。“后期”亦同此义。这句是说,一别之后,可以鱼雁往来,相互宽慰,终还有相逢之日。末联“折柳”相赠,则是古代朋友相别时的习惯,以后就成了送别的代称。《三辅黄图·桥》即记“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代权德舆《送陆太祝》诗亦有“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之句。这一联是说:我情意殷勤,折柳相赠,君须记取,这是向南之枝。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东都江都在江北,江宁则在江南,友人虽北去,然而思念朋友之时,必定会翘首南望的,所似特地说“此是向南枝”。这样,末联以折柳相赠,慰藉友人,归结全诗。
此诗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情意,抒写了离别时的缠绵情思,但伤别之中有劝慰,并不一味消沉。诗的语言也平易朴实,颇能感人。在送别诗中,是一首上乘之作。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创作背景
徐铉仕南唐时,曾受命巡抚楚州(治所在今江苏滩安),因得罪“权近”,被以“擅杀”的罪名流舒州(治所在今安徽安庆),又改徙饶州(治所在今扰西波阳),不久又召回京师。《送王四十五归东都》即写于召回京师之后。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翻譯及注釋
翻譯
四海布滿戰塵兵戈正起,在這令人感傷的離別宴會上,更加容易清淚淋漓。
我敬愛你不顧辛勞去侍奉雙親,還要歎息落花時節送你北去。
想念時隻有看看寄來的書信,可以寬慰的是畢竟會有重逢日期。
我情意殷勤折柳相贈,你須記取這是向南之枝呀。
注釋
⑴王四十五:未知其名,“四十五”是在兄弟(包括從兄弟)中的排行。東都:指江都府(今江蘇揚州)。五代南唐都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稱西都,遂把五代吳的舊都江都府稱為東都。
⑵“海內”句:公元960年,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王朝後,先後用兵攻破荊南、後蜀、南漢等,南唐亦已朝不慮夕。
⑶憐,即愛。負米:《孔子家語·致思》:“子路見孔子曰:‘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米百裏之外。後以“負米”作為孝養父母的故實。
⑷想憶:指別後思念。看來信:一作“望來信”。
⑸後期:指後會之期。
⑹殷勤:情意懇切。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生離死別,是人生痛苦事。因此,送別之詩大多消沉淒苦,字句顯得沉悶。唐初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擺脫了這種傳統的寫法,成為送別詩中的名篇,徐鉉的這首送別詩,雖不及王勃詩那樣有名,但也別開生麵,有其獨到之處。
詩的首聯扣題,寫送別,先寫送別時的形勢。當時南唐偏安江南,其他地區正戰亂不絕。朋友相別,離愁別緒,本來就夠淒苦的了,又值兵亂不絕,更令人焦心。這“海內兵方起”一句,包含甚富,突出了感離傷別的濃重氣氛,帶出下句“淚易垂”之意。
頷聯歸結到王四十五身上,並抒發了詩人的惜別之情。“負米”事見《孔子家語·致思》,王四十三離開相對安定的地區,不辭艱險,回家盡孝。下句作一轉折:“當此落英繽紛之時,我們二人正應把臂同行,賞花飲酒,你要回家盡孝,我隻得在此送別,隻可惜辜負了春光。”“無可奈何花落去”,惜別之情更見淒婉。送別的氣氛,與王四十五的情誼,至此已抒寫得淋漓盡致了。於是頸聯語氣一轉,由傷離而勸慰。詩人另有一首《七夕應令》詩說:“鬥柄易傾離恨促,河流不盡後期長”。“後期”亦同此義。這句是說,一別之後,可以魚雁往來,相互寬慰,終還有相逢之日。末聯“折柳”相贈,則是古代朋友相別時的習慣,以後就成了送別的代稱。《三輔黃圖·橋》即記“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唐代權德輿《送陸太祝》詩亦有“新知折柳贈,舊侶乘籃送”之句。這一聯是說:我情意殷勤,折柳相贈,君須記取,這是向南之枝。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東都江都在江北,江寧則在江南,友人雖北去,然而思念朋友之時,必定會翹首南望的,所似特地說“此是向南枝”。這樣,末聯以折柳相贈,慰藉友人,歸結全詩。
此詩表達了朋友間的真摯情意,抒寫了離別時的纏綿情思,但傷別之中有勸慰,並不一味消沉。詩的語言也平易樸實,頗能感人。在送別詩中,是一首上乘之作。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創作背景
徐鉉仕南唐時,曾受命巡撫楚州(治所在今江蘇灘安),因得罪“權近”,被以“擅殺”的罪名流舒州(治所在今安徽安慶),又改徙饒州(治所在今擾西波陽),不久又召回京師。《送王四十五歸東都》即寫於召回京師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