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孰十咏注释
⑴《太平寰宇记》:姑孰溪,在太平州当涂县南二里。姑熟(姑孰),即古县名。此水经县市中过,故溪即因地以名之也。《江南通志》:姑熟溪,在太平府当涂县南二里,一名姑浦,合丹阳东南之余水,及诸港来会,过宝积山入大江。周必大《泛舟游山录》:姑熟溪,水色绀碧,与河流不相杂。陆放翁《入蜀记》:姑熟溪,土人但谓之姑溪,水色正绿,而澄澈如镜,纤鳞往来可数。溪南皆渔家,景物幽奇。
⑵《元和郡县志》:丹阳湖,在宣州当涂县东南七十九里,周围三百余里,与溧水县分湖为界。《六朝事迹》:丹阳湖,图经云:在溧水县西八十里,与太平州当徐县分界。唐李白尝游此湖,酷爱其景,乃张帆载酒,纵意往来而作诗曰“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云云。《太平府志》:丹阳湖在府城东南,跨多福、黄池、积善、湖阳等乡,徽池、宁国、广德诸州之水汇之,与江宁之高淳、溧水,皆以湖心为界。东西七十五里,南北九十里,太平之巨浸也。
⑶《太平寰宇记》:青山,在太平州当涂县东三十五里。齐宣城太守谢朓筑室及池于山南,其宅阶址尚存,路南砖井二口。天宝十二年改为谢公山。《江南通志》:谢朓宅,在太平府东南青山之椒,南齐谢朓守宣城时建别宅于此,今为保和庵。路旁有井,名谢公井。陆放翁《入蜀记》:青山南小市有谢玄晖故宅基,今为汤氏所居,南望平野极目,而环宅皆流泉、奇石、青林、文筱,真佳处也。由宅后登山,路极险巇。凡三四里许,至一庵,庵前有小池曰谢公池,水味甘冷,虽盛夏不竭。
⑷《方舆胜览》:凌歊台,在太平州城北黄山上。宋武帝南游,尝登此台,乃建离宫焉。《江南通志》:凌歊台,在太平府当涂县黄山,有石如案,高可五尺,顶平而圆,宋武帝建宫避暑处。周必大《泛舟游山录》:出北门五里余,登凌歊台,台在黄山上,本不高,而望甚远。西南即青山,却顾采石、天门及溧阳、和州诸山,皆在目中。
⑸王筠诗:“开窗延叠嶂。”
⑹丘希范《与陈伯之书》:“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谢瞻诗:“夕阴暖平陆。”《尔雅》:“大野曰平,高平曰陆。”
⑺《一统志》:桓公井,在太平府城东五里白纻山,晋桓温所凿。
⑻按《广韵》:湛,与沉同,音皆直深切。兼引《汉书》“从俗浮湛’句于“湛”字下,盖“沉”、“湛”古通用也。
⑼《艺文类聚》:《丹阳记》曰:江宁县南四十里有慈母山,积石临江,生箫管竹。王褒《洞萧赋》所称,即此竹也。其竹圆致,异于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其后惟此干见珍。故历代常给乐府,俗呼为鼓吹山。李善《文选注》:《江图》曰:慈母山,此山竹作箫笛,有妙声。《太平府志》:慈姥山,在当涂县北四十里,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估舟尝依此以避。其山产竹,圆体而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
⑽龙吟,用马融《笛赋》中语。凤曲,用箫史事。
⑾《晋书》:顾悦之曰:“蒲柳常质,望秋先零。”蒲柳,今之水杨也。
其叶易凋落。
⑿《太平寰宇记》:望夫山,在太平州当涂县北四十七里。昔有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为石。其山临江,周围五十里,高一百丈。
⒀《广韵》:颙,仰也。
⒁《江南通志》:牛渚山,在太平府城西北三十五里。山下有矶,曰牛渚矶,与采石矶相属,亦名燃犀浦。晋温峤燃犀照水族于此。《太平府志》:牛渚矶,在当涂县采石山下,江漘有石柱高丈许,突兀峭壁间,相传古有金牛见此,故名。《后汉志》丹阳疆域独称“南有牛渚”,孙吴、东晋每宿重兵其地。
⒂《韵会》:“洑,水洄也。”
⒃《异苑》: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其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车马,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
⒄《方舆胜览》:灵墟山,在当涂县南十里。《一统志》:灵墟山,在太平府城东北三十五里,世传丁令威学道飞升于此山椒,坛址犹在。山有洞,后有井,大旱不竭。
⒅《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墟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敌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江南通志》:丁令威,辽东人、为泾县令、游姑熟,乐灵墟山泉石幽秀,炼丹于此。丹成,翔虚去。
⒆《抱朴子》:第一之丹名曰丹华,第二之丹名曰神符,第三之丹名曰神丹,第四之丹名曰还丹,第五之丹名曰饵丹,第六之丹名曰炼丹,第七之丹名曰柔丹,第八之丹名曰伏丹,第九之丹名曰寒丹。凡服九丹,欲升天则去,欲且止人间亦任意,皆能出入无间,不可得而害之矣。
⒇《太平寰宇记》:天门山,在太平州当涂县西南三十里。有二山夹大江,东曰博望,西曰天门,按《郡国志》云:天门山,亦名蛾眉山,楚获吴艅艎于此。两山相对,时人呼为东梁山、西梁山。《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宋孝武诏曰:梁山层岫云峙,流同海岳,天表象魏,以旌国形,仍以二山立阙,故曰“天门”焉。《太平府志》:天门山,在郡西南三十里,亦称东梁山,与和州西梁山夹大江对峙,自江中远望,色如横黛,修妩静好,宛宛不异蛾眉,故又名蛾眉山。
姑孰十詠注釋
⑴《太平寰宇記》:姑孰溪,在太平州當塗縣南二裏。姑熟(姑孰),即古縣名。此水經縣市中過,故溪即因地以名之也。《江南通誌》:姑熟溪,在太平府當塗縣南二裏,一名姑浦,合丹陽東南之餘水,及諸港來會,過寶積山入大江。周必大《泛舟遊山錄》:姑熟溪,水色紺碧,與河流不相雜。陸放翁《入蜀記》:姑熟溪,土人但謂之姑溪,水色正綠,而澄澈如鏡,纖鱗往來可數。溪南皆漁家,景物幽奇。
⑵《元和郡縣誌》:丹陽湖,在宣州當塗縣東南七十九裏,周圍三百餘裏,與溧水縣分湖為界。《六朝事跡》:丹陽湖,圖經雲:在溧水縣西八十裏,與太平州當徐縣分界。唐李白嚐遊此湖,酷愛其景,乃張帆載酒,縱意往來而作詩曰“湖與元氣連,風波浩難止”雲雲。《太平府誌》:丹陽湖在府城東南,跨多福、黃池、積善、湖陽等鄉,徽池、寧國、廣德諸州之水匯之,與江寧之高淳、溧水,皆以湖心為界。東西七十五裏,南北九十裏,太平之巨浸也。
⑶《太平寰宇記》:青山,在太平州當塗縣東三十五裏。齊宣城太守謝朓築室及池於山南,其宅階址尚存,路南磚井二口。天寶十二年改為謝公山。《江南通誌》:謝朓宅,在太平府東南青山之椒,南齊謝朓守宣城時建別宅於此,今為保和庵。路旁有井,名謝公井。陸放翁《入蜀記》:青山南小市有謝玄暉故宅基,今為湯氏所居,南望平野極目,而環宅皆流泉、奇石、青林、文筱,真佳處也。由宅後登山,路極險巇。凡三四裏許,至一庵,庵前有小池曰謝公池,水味甘冷,雖盛夏不竭。
⑷《方輿勝覽》:淩歊台,在太平州城北黃山上。宋武帝南遊,嚐登此台,乃建離宮焉。《江南通誌》:淩歊台,在太平府當塗縣黃山,有石如案,高可五尺,頂平而圓,宋武帝建宮避暑處。周必大《泛舟遊山錄》:出北門五裏餘,登淩歊台,台在黃山上,本不高,而望甚遠。西南即青山,卻顧采石、天門及溧陽、和州諸山,皆在目中。
⑸王筠詩:“開窗延疊嶂。”
⑹丘希範《與陳伯之書》:“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謝瞻詩:“夕陰暖平陸。”《爾雅》:“大野曰平,高平曰陸。”
⑺《一統誌》:桓公井,在太平府城東五裏白紵山,晉桓溫所鑿。
⑻按《廣韻》:湛,與沉同,音皆直深切。兼引《漢書》“從俗浮湛’句於“湛”字下,蓋“沉”、“湛”古通用也。
⑼《藝文類聚》:《丹陽記》曰:江寧縣南四十裏有慈母山,積石臨江,生簫管竹。王褒《洞蕭賦》所稱,即此竹也。其竹圓致,異於眾處。自伶倫采竹嶰穀,其後惟此幹見珍。故曆代常給樂府,俗呼為鼓吹山。李善《文選注》:《江圖》曰:慈母山,此山竹作簫笛,有妙聲。《太平府誌》:慈姥山,在當塗縣北四十裏,積石俯江,岸壁峻絕,風濤洶湧,估舟嚐依此以避。其山產竹,圓體而疏節,堪為簫管,聲中音律。
⑽龍吟,用馬融《笛賦》中語。鳳曲,用簫史事。
⑾《晉書》:顧悅之曰:“蒲柳常質,望秋先零。”蒲柳,今之水楊也。
其葉易凋落。
⑿《太平寰宇記》:望夫山,在太平州當塗縣北四十七裏。昔有人往楚,累歲不還,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為石。其山臨江,周圍五十裏,高一百丈。
⒀《廣韻》:顒,仰也。
⒁《江南通誌》:牛渚山,在太平府城西北三十五裏。山下有磯,曰牛渚磯,與采石磯相屬,亦名燃犀浦。晉溫嶠燃犀照水族於此。《太平府誌》:牛渚磯,在當塗縣采石山下,江漘有石柱高丈許,突兀峭壁間,相傳古有金牛見此,故名。《後漢誌》丹陽疆域獨稱“南有牛渚”,孫吳、東晉每宿重兵其地。
⒂《韻會》:“洑,水洄也。”
⒃《異苑》:晉溫嶠至牛渚磯,聞水底有音樂之聲,水深不可測,傳言其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車馬,著赤衣幘。其夜,夢人謂曰:“與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
⒄《方輿勝覽》:靈墟山,在當塗縣南十裏。《一統誌》:靈墟山,在太平府城東北三十五裏,世傳丁令威學道飛升於此山椒,壇址猶在。山有洞,後有井,大旱不竭。
⒅《搜神後記》: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墟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敵人民非,何不學仙塚累累?”遂高上衝天。今遼東諸丁雲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江南通誌》:丁令威,遼東人、為涇縣令、遊姑熟,樂靈墟山泉石幽秀,煉丹於此。丹成,翔虛去。
⒆《抱樸子》:第一之丹名曰丹華,第二之丹名曰神符,第三之丹名曰神丹,第四之丹名曰還丹,第五之丹名曰餌丹,第六之丹名曰煉丹,第七之丹名曰柔丹,第八之丹名曰伏丹,第九之丹名曰寒丹。凡服九丹,欲升天則去,欲且止人間亦任意,皆能出入無間,不可得而害之矣。
⒇《太平寰宇記》:天門山,在太平州當塗縣西南三十裏。有二山夾大江,東曰博望,西曰天門,按《郡國誌》雲:天門山,亦名蛾眉山,楚獲吳艅艎於此。兩山相對,時人呼為東梁山、西梁山。《輿地誌》雲:博望、梁山,東西隔江,相對如門,相去數裏,謂之天門。宋孝武詔曰:梁山層岫雲峙,流同海嶽,天表象魏,以旌國形,仍以二山立闕,故曰“天門”焉。《太平府誌》:天門山,在郡西南三十裏,亦稱東梁山,與和州西梁山夾大江對峙,自江中遠望,色如橫黛,修嫵靜好,宛宛不異蛾眉,故又名蛾眉山。
姑孰溪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丹阳湖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谢公宅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