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闍黎新亭作》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闍黎新亭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清净宁静的向往,并抒发了在静谧的环境中吟咏诗词的心情。
译文如下:
在闍黎新亭作
八方的禅林风景美丽,耀眼的太阳照亮了给苑。
这片地方偏僻,与凡尘世界相隔甚远,心中安宁,就像开着清澈的水亭。
倚靠在险峻的山峦旁,穿越幽深的石径,来回寻找幽静的地方。
奇妙的花朵一直从下面升起,灵药怎么需要人去种植呢。
碧绿的网交织在红色的树丛中,清澈的泉水尽头铺满绿苔。
戏耍的鱼儿感受到了法音的召唤,闲逛的鸟类被经文的吟诵所吸引。
摒弃了形象,追求玄妙应悟,忘却凡尘的言辞,理应如此。
在寂静中能得到什么呢,吟咏诗词也只是徒劳。
这首诗表达了孟浩然在闍黎新亭中的心境和情感。他用丰富的自然意象,描绘了禅林的宁静美景,表达了对清净宁静生活向往的愿望。诗中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的表达了对超越凡尘的追求,认为在静谧的环境中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但最后他也提出了一种疑问,即在寂静中究竟能得到什么,吟咏诗词也只是徒劳。这种疑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孟浩然对人生的矛盾感和思考。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景物来展现情感,以及对内心追求的思考。孟浩然的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意深邃而纯粹,流露出对超脱尘俗和追求内心宁静的追求。这首诗通过自然意象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表达了对清净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对禅林的描写和对自我境界的思考,诗中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理想和追求。
八解禅林秀,三明给苑才。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傍险山查立,寻幽石径回。瑞花长自下,灵药岂须栽。碧网交红树,清泉尽绿苔。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