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病二首》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写到了眼病的症状和治疗的困难。
诗中描述了天空中飘扬着无数的飞雪,仿佛笼罩了大地;物体上也覆盖了一层薄纱,给人一种昏暗的感觉。即使遇到晴天,眼病患者仍然看不清楚,宛如朦胧的雾一般;即使是春天,也无法欣赏到花朵的美丽。这表达了作者眼病的严重,无论是在阳光明媚的天气还是在美丽的季节,都无法真正感受到快乐和美丽。
诗中提到了僧人和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僧人建议摒弃尘世的纷扰,减少对眼睛的刺激;医生则说眩晕与肝脏有关,需要调理。然而,不论是僧人的建议还是医生的治疗方案都没有取得效果,药物的功效微乎其微,佛的力量也无法缓解眼病的症状。
诗中还提到了治疗眼病的困难,眼病已经存在很久了,病根已经扎根,很难根除。医生建议戒酒、朋友建议辞官,但这些办法都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眼病。诗中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的眼药水,并表示这些药物可能没有任何益处,需要用金篦(一种刮刀)进行试验。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于眼病带来的苦痛和治疗的无奈,描绘了眼病的症状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感。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体味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于康复的渴望。
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撚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