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翻译及注释
翻译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注释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3.共色:一样的颜色。共,一样。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顺,随。
5.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6.自:从。
7.至:到。
8.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独,只。绝,绝妙。
10.皆:全,都。
11.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4.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19.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2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3.激:冲击,拍打。
24.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5.好:美丽的。
26.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27.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8.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千”与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转,通“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
29.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30.鸢(yuān)飞戾(lì)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31.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2.经纶(lún)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
33.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窥,看。反,通“返”,返回。
34.横柯(kē)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蔽,遮蔽。
35.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昼,白天。犹,好像。
36.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
37.见:看见。
38.日:太阳,阳光。
与朱元思书文言现象
通假字
(1)“转”通“啭”,鸟叫声。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古今异义
(1)东西:古义:向东向西。例句:任意东西。
今义:指物品。
(2)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3)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奔
(4)穷:古义: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5)戾: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6)经纶: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7)窥:古义:看,观察,侦查。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一词多义
(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直视无碍(直接)
争高直指(笔直)
(6)[负] 负势竞上(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愚公移山》
(7)[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穷冬烈风(深)--《送东阳马生序》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
(8)[见]有时见日(见到)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马说》
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7)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8)负势竞上 ("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9)皆生寒树(“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与朱元思书翻译重点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都在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这些山)争着伸得更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也长久不停地啼着。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6)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8)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与朱元思书特殊句式
省略句
(1)“(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2)“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3)“(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倒装句
(1)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互文。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对偶句
(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中心思想
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的一封书信中的一个片段。本文叙述作者乘船桐庐自至富阳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与朱元思书鉴赏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
意境美
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志趣美
该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人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语言美
本文是用骈体写成的一篇山水小品。骈文常用四字六字组织,故亦称“四六文”。本文只140多个字。作者用清新的笔调和形象的描绘,把他从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看到的山光水色告诉了他的朋友,让朋友分享富春山川之美。
骈(pián)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 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结构美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 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文学结构:骈(pián)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此处所述不当。据刘勰《文心雕龙 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而刘勰本人的观点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而非散文骈体之别。而况,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也多有押韵,故加修正。)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闿运为最后一个作家。
总概句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情感
1、淡薄名利,流连山水。
2、劝友归林。(友:指朱元思)
与朱元思书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元思书》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该文同时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1课中。
與朱元思書翻譯及注釋
翻譯
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的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裏左右,奇異的山,靈異的水,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見底。遊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密而綠的樹,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個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悅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停。像凶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於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穀,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麵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注釋
1.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
2.風煙俱淨:煙霧都消散盡淨。風煙,指煙霧。俱,全,都。淨,消散盡淨。
3.共色:一樣的顏色。共,一樣。
4.從流飄蕩:乘船隨著江流漂蕩。從,順,隨。
5.任意東西:情境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願,時而向東,時而向西。東西,方向,在此做動詞,向東漂流,向西漂流。
6.自:從。
7.至:到。
8.許:表示大約的數量,上下,左右。
9.獨絕:獨一無二。獨,隻。絕,絕妙。
10.皆:全,都。
11.縹(piǎo)碧:原作“漂碧”,據其他版本改為此,青白色。
12.遊魚細石:遊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
13.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裏形容江水清澈見底。
14.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勢急速。
15.甚箭:“甚於箭”,比箭還快。甚,勝過,超過。為了字數整齊,中間的“於”字省略了。
16.若:好像。
17.奔:動詞活用作名詞,文中指飛奔的駿馬。
18.寒樹: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樹,形容樹密而綠。
19.負勢競上:高山憑依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負,憑借。競,爭著。上,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這從下文“千百成峰”一語可以看得出來。
20.軒邈(miǎo):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軒,向高處伸展。邈,向遠處伸展。這兩個詞在這裏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用。
21.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無數山峰。
23.激:衝擊,拍打。
24.泠(líng)泠作響:泠泠地發出聲響。泠泠,擬聲詞,形容水聲的清越。
25.好:美麗的。
26.相鳴:互相和鳴,互相鳴叫。
27.嚶(yīng)嚶成韻:鳴聲嚶嚶,和諧動聽。嚶嚶,鳥鳴聲。韻,和諧的聲音。
28.蟬則千轉(zhuàn)不窮: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叫。則,助詞,沒有實在意義。千轉:長久不斷地叫。千,表示多,“千”與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轉,通“囀”鳥鳴聲。這裏指蟬鳴。窮,窮盡。
29.無絕:就是“不絕”。與上句中的“不窮”相對。絕,停止。
30.鳶(yuān)飛戾(lì)天:出自《詩經·大雅·旱麓》。老鷹高飛入天,這裏比喻追求名利極力攀高的人。鳶,俗稱老鷹,善高飛,是一種凶猛的鳥。戾,至。
31.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息,使……平息,使動用法。
32.經綸(lún)世務者:治理社會事務的人。經綸,籌劃、治理。世務,政務。
33.窺穀忘反:看到這些幽美的山穀,就會流連忘返。窺,看。反,通“返”,返回。
34.橫柯(kē)上蔽:橫斜的樹木在上麵遮蔽著。柯,樹木的枝幹。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在上麵。蔽,遮蔽。
35.在晝猶昏:在白天,也好像黃昏時那樣陰暗。晝,白天。猶,好像。
36.疏條交映: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疏條,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
37.見:看見。
38.日:太陽,陽光。
與朱元思書文言現象
通假字
(1)“轉”通“囀”,鳥叫聲。原句: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2)“反”通“返”,返回。原句: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
古今異義
(1)東西:古義:向東向西。例句:任意東西。
今義:指物品。
(2)許:古義:附在整數詞之後表示約數,左右。例句: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
今義:或許,應允,讚許等。
(3)奔:古義:本文指飛奔的馬。例句:猛浪若奔。
今義:奔跑。奔
(4)窮:古義:窮盡。例句:蟬則千轉不窮。
今義:貧窮。
(5)戾:古義:至 .例句:鳶飛戾天者。
今義:罪惡。
(6)經綸:古義:籌劃、治理。例句:經綸世務者。
今義:治理國家的抱負和才能。
(7)窺:古義:看,觀察,偵查。例句:窺穀忘反。
今義:從小孔、縫隙或隱蔽處偷看。
一詞多義
(1)[絕]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沒有第二個)
猿則百叫無絕(斷,停止)
(2)[上]負勢競上(向上)
橫柯上蔽(在上邊)
(3)[無]直視無礙(沒有)
猿則百叫無絕(不)
(4)[百]一百許裏(確數,十的倍數)
猿則百叫無絕(概數,表示多)
(5)[直]直視無礙(直接)
爭高直指(筆直)
(6)[負] 負勢競上(憑借)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背)--《愚公移山》
(7)[窮] 蟬則千轉不窮(窮盡)
窮冬烈風(深)--《送東陽馬生序》
窮則獨善其身(不得誌,不顯貴)--《孟子·盡心上》
(8)[見]有時見日(見到)
才美不外見(通“現”顯現)--《馬說》
詞類活用
(1)風煙俱淨(“淨”:形容詞作動詞,消淨、散淨)
(2)任意東西(“東西”:名詞作動詞,向東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4)互相軒邈(“軒邈”:形容詞用作動詞,爭著往高處、遠處伸展)
(5)望峰息心(“息”:使動用法,使……停止)
(6)橫柯上蔽(“上”:名詞用作狀語,在上麵)
(7)負勢競上(“競”:動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語的意思)
(8)負勢競上 ("上":方位名詞,,這裏用作動詞,意思是"向上生長")
(9)皆生寒樹(“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與朱元思書翻譯重點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還快,迅猛的波浪像飛奔的馬。
(2)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都在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這些山)爭著伸得更高,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形成無數山峰。
(3)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蟬長久不斷地叫著,猿猴也長久不停地啼著。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
(5)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
那些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穀,(就)流連忘返。
(6)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我乘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8)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奇峭的山和奇異的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美景。
與朱元思書特殊句式
省略句
(1)“(船)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主語省略)
(2)“急湍甚(於)箭”(省略介詞“於”)
(3)“(高山)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省略主語“高山”)
倒裝句
(1)後置定語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
(2)互文。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對偶句
(1)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2)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3)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與朱元思書中心思想
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因而,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的一封書信中的一個片段。本文敘述作者乘船桐廬自至富陽途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創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後悠然神往,仿佛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於山水的生活情趣。表現了作者喜愛自然,對社會的不滿情緒。抒發了作者對政治官場的厭倦和對功名利祿的鄙視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與朱元思書鑒賞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文人墨客,吟詩作文,為後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簡練明快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畫卷,且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但覺景美、情美、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卻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令人歎為觀止。閱讀時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抓住山光水色的特點模山範水的。
意境美
文章開篇以簡潔的筆觸,給人們勾畫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陽光明媚,天高雲淡,空氣清新,山色蒼翠,並總述自富陽至桐廬水上之遊的總體印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段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出了其晶瑩清澈的靜態美: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見底,連那倏來忽去的遊魚,水底累累的細石,都可以一覽無餘。然後以比喻誇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動態美:這水有時又迅猛奔騰,一瀉千裏,使人感到驚心動魄。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第三段寫“奇特的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山本是靜止的,而在作者筆下,卻仿佛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仿佛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疊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空山幽穀之中,泉水叮咚,百鳥和鳴,知了叫個不停,猿猴啼個不住,這些歡快的聲音,匯成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穀,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裏,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穀中枝密林茂,濃蔭蔽目,在白天也隻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讓讀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兩岸的“山川之美”。
誌趣美
該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寫誌的語言很少。但曆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人們可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高雅的誌趣、高潔的情懷。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鬆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讚頌。更令人讚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麵襯托出險峰幽穀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細細品味,作者的這種誌趣,既不同於“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入世,又不同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消極遁世,它是一種對輕鬆自然的崇尚,對自由和諧的向往,對歡樂生命的禮讚。它比前者少了份嚴肅,多了份瀟灑,比後者少了份悲觀,多了份開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態,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並感到親切。
語言美
本文是用駢體寫成的一篇山水小品。駢文常用四字六字組織,故亦稱“四六文”。本文隻140多個字。作者用清新的筆調和形象的描繪,把他從富春江富陽到桐廬一段看到的山光水色告訴了他的朋友,讓朋友分享富春山川之美。
駢(pián)文是一種講究形式的文體,作者吳均是南朝知名駢文家,其代表作《與朱元思書》自然保持了駢文的特點。文章基本上遵循駢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並於文章後半部分大量運用對偶句,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這就取得了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達效果,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
但文章又有異於當時一般的駢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駢文形式上的束縛,體現了可貴的突破與創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運用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這樣的五字與四字交替運用的句式,這就避免了駢文刻板劃一的弊病,使語言顯得活潑灑脫;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幾乎沒有對偶,無異於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節),後半部分則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對偶句,這樣駢散結合、疏密相間的安排, 使語言靈活多變,更具韻律美;其三,文章沒有像一般駢文那樣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寫景狀物,力求準確傳神,這使文章語言顯得清新自然,生動流暢,在當時以綺麗浮靡為主流的駢文中顯得卓爾不群,超凡脫俗。
結構美
《與朱元思書》篇幅雖短,但很講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和“奇山”兩方麵,環繞“獨絕”二字展開生發和描摹,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寫景順序上先“水”後“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
寫景重點上, 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總之,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
文學結構:駢(pián)
也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中國古代魏晉以後產生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中國的散文從漢代到六朝,出現了“文”、“筆”的對立。所謂“文”,就是專尚辭藻華麗,受字句和聲律約束的駢文。所謂“筆”,就是專以達意明快為主,不受字句和聲律約束的散文。(此處所述不當。據劉勰《文心雕龍 總述》引錄顏延之觀點稱:筆之為體,言之為文也;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而劉勰本人的觀點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可見發生於宋齊時期的文筆之辯著眼點在於有韻與否,而非散文駢體之別。而況,南北朝時期的散文也多有押韻,故加修正。)
魏晉以來產生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由於駢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內容的表達往住受到束縛,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而南北朝時期,亦不乏內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賦》,他一方麵描寫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麵則譴責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達對故國懷念之情。唐以後。駢文的形式日趨完善,出現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駢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直至清末,駢文仍十分流行。
文筆分裂後,駢文就成為和散文相對舉的一種文體。駢文盛行於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運動以後,稍告衰落。在元明兩代成為絕響。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闓運為最後一個作家。
總概句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情感
1、淡薄名利,流連山水。
2、勸友歸林。(友:指朱元思)
與朱元思書創作背景
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因而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吳均也因動亂而生發熱愛山水風光之情,《與朱元思書》是吳均融合其情後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書信。
該文同時收錄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書第21課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