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鲥鱼》是清代吴嘉纪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打鲥鱼,暮不休。
前鱼已去后鱼稀,
搔白官人旧黑头。
贩夫何曾得偷买,
胥徒两岸争相待。
人马销残日无算,
百计但求鲜味在。
民力谁知夜益穷!
驿亭灯火接重重。
山头食藿杖藜叟,
愁看燕吴一烛龙。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打鲥鱼为背景,描绘了清代社会底层人民为了生计艰辛努力的生活状态,同时抒发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思考。
诗的开头写道,“打鲥鱼,暮不休。”打鲥鱼是一种艰辛的劳动,意味着人们为了谋生不得不在日暮时分仍然不停地努力。接着描述了鱼的情况,“前鱼已去后鱼稀”,前面的鱼已经离开,后面的鱼也很少,这暗示着渔民们的收获越来越少。
下一句写道,“搔白官人旧黑头”,搔白官人指的是官府,黑头则表示贩夫走卒。这句表达了即使是贩夫走卒,也难以偷取官府的利益,说明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和底层民众的艰难处境。
接着描绘了两岸的胥徒争相等待,这里的胥徒指的是贩夫走卒或其他从事类似活动的人们,他们在两岸等待着有利可图的机会,这种景象暗示了社会底层人民为了生计而争相竞争的激烈局面。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人马销残,日落西山,这是在形容时间的流逝和人们奔波劳累的情景。然而,尽管艰辛,人们仍然不计一切去追求鲜味,这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最后两句写道,“民力谁知夜益穷!驿亭灯火接重重。山头食藿杖藜叟,愁看燕吴一烛龙。”这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生活艰辛的深切同情和忧虑之情。民众的力量渐渐衰弱,夜晚的驿亭灯火不断接连,说明人们为了生计不得不长时间工作。山头上的老人只能食用野菜,手持拐杖扶老还行,愁眼之中看到的只有燕吴两地的微弱的烛光,这象征着人民的困境和社会的不公。
总的来说,《打鲥鱼》这首诗词以打鲥鱼为背景,通过描绘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诗词中运用了生动的形象描写,通过渔民打鲥鱼的情景和社会底层人民的劳累生活,展示了社会的阶层不平等和底层民众的辛酸境遇。诗中还通过对时间流逝和人们追求美好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在困境中仍然保持希望和坚持的精神。最后两句则以山头上的老人和微弱的烛光作为象征,呈现了作者对底层民众困境的忧虑和同情之情。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思考,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感染力。
打鲥鱼,暮不休。前鱼已去后鱼稀,搔白官人旧黑头。贩夫何曾得偷买,胥徒两岸争相待。人马销残日无算,百计但求鲜味在。民力谁知夜益穷!驿亭灯火接重重。山头食藿杖藜叟,愁看燕吴一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