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拍》是宋代文天祥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大儿九龄色清彻,
骅骝作驹已汗血。
小儿五岁气食牛,
冰壶玉衡悬清秋。
罢琴惆怅月照席,
人生有情泪沾臆。
离别不堪无限意,
更为后会知何地。
酒肉如山又一时,
只今未醉已先悲。
中文译文:
大儿九岁,容貌清秀明澈,
骅骝马犹如小驹已经汗出血。
小儿五岁,气力强健如牛,
冰壶和玉衡悬挂在秋天的清晨。
放下琴弦,心中忧伤,月光照亮宴席,
人生中有感情的泪水沾湿了衣襟。
离别之情难以忍受,无尽的思念,
更加期待将来的相聚,却不知何处相逢。
酒和肉堆积如山,但转瞬即逝,
此刻尚未醉却先感到悲伤。
诗意和赏析:
《十三拍》是文天祥在忧国忧民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通过描绘儿童的成长和离别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大儿和小儿的成长,以儿童的形象来反映国家的兴衰。大儿九岁,已经展现出聪明和美好的特质,而小儿五岁,已经展现出强壮和勇敢的品质。这种对儿童形象的描绘,暗示了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离别的情感。罢下琴弦,作者感到惆怅和忧伤,月光照亮了宴席,象征着离别的场景。人生中的感情使作者的泪水湿润了衣襟。这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痛苦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酒和肉象征着世俗的享受,但它们只是短暂的,转瞬即逝。作者在未醉之前就感到了悲伤,暗示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考。
整首诗词通过儿童的形象和离别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忧虑。它展示了文天祥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和时光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大儿九龄色清彻,骅骝作驹已汗血。小儿五岁气食牛,冰壶玉衡悬清秋。罢琴惆怅月照席,人生有情泪沾臆。离别不堪无限意,更为后会知何地。酒肉如山又一时,只今未醉已先悲。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