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女工在洞房西室绣制丝罗的情景。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绣成一片丝罗细腻,
洞房西室女工辛劳。
花朵随着玉指的点缀,
鸟儿追随金针的长羽毛。
蜀锦虽然夸耀声名显赫,
越绫却说它的价值更高。
这块绣品可用来做鸳鸯被,
红叶枝枝不会妨碍刀。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女工绣制丝罗的场景,展现了细腻的手工艺和精湛的技巧。诗中的花朵和鸟儿象征着春天的色彩和生机,与女工的绣品相得益彰。蜀锦和越绫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织物,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越绫的珍贵和高贵。最后两句表达了这块绣品的实用性,即使有红叶枝枝,也不会影响它的品质。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绣制丝罗的过程和绣品的价值,展示了唐代女工的巧手和智慧。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动画面的绣制场景,让人感受到了绣品的美丽和价值。
一片丝罗□□□,洞房西室女工劳。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蜀锦谩夸声自贵,越绫虚说价功高。可中用作鸳鸯被,红叶枝枝不碍刀。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