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监挽词三首》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西蜀何夫子,濡毫作冢铭。
辽辽传耳目,炳炳若丹青。
罢市知遗爱,存祠识旧形。
生刍莫能置,江阔底沧溟。
诗意:
这首诗词是梅尧臣为袁大监挽联所作,表达了对袁大监的敬慕之情。诗中描绘了袁大监的事迹和形象,并表达了对他的怀念之情。袁大监是西蜀地区的一位文化名人,他的墓志铭以及他的形象都广为传颂,犹如一幅鲜艳的画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袁大监已经去世,但他的爱心和贡献却仍然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他的形象也保存在祠堂之中。无论是生活琐事还是江河浩渺,都不能使人们忘记袁大监的价值和意义。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袁大监的赞美和怀念,展现了作者对他的敬仰之情。诗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夸张,以增强表达效果。诗人将袁大监的墓志铭比作湖泊,形容其辽阔广传,耳目所及。袁大监的形象则被描绘得炯炯有神,如同一幅精美的丹青画作。诗人还表达了对袁大监遗爱的赞赏,以及对他形象保存于祠堂的认可。最后两句描述了生活中的琐事和广阔的江河,与袁大监的形象相对照,突出了袁大监的伟大和不朽。
整首诗词情感饱满,用词精炼,通过对袁大监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诗词也传达了对袁大监所做贡献的肯定和对他价值所在的认同。这首诗词既是对袁大监的赞美,也是对他精神永存的寄托,展示了作者对文化名人的崇敬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西蜀何夫子,濡毫作冢铭。辽辽传耳目,炳炳若丹青。罢市知遗爱,存祠识旧形。生刍莫能置,江阔底沧溟。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