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曾听左师言,古时少年欢喜。
两位先生的儿子,经历屈辱百事。
美好的儿子何关他人,自责我这份心意。
独自阅读书籍时,频频与古人相遇。
将来与六位子弟会面,谁的眼光最敏锐?
道法是否传承,农田园地是否需要安置。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辙对子瞻和陶渊明的致赞之作。苏辙曾听到左师(指司马光)说过,古时的年轻人都非常喜爱学习。他通过对比自己的两个儿子的经历,反思了自己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方式。他表示,优秀的子女不应该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质疑,而应该自信地坚持自己的志向和信念。在独自阅读书籍的时候,他常常会被古人的智慧所感动,也会在心中与古人产生共鸣。最后,苏辙表达了自己对未来与六个子弟相聚的期待,想要看看谁会成为最有远见的人。他还思考了道家的传承和农田园地的管理问题。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辙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对子瞻和陶渊明的赞美和自我反思,展示了对教育和家庭的思考。诗中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子女成长的关怀和期望,同时也揭示了他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对古人智慧的敬仰。通过对古人的学习和借鉴,苏辙试图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希望将这种智慧传承给后代。整首诗词抒发了作者对家庭、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子女成长的殷切希望。
尝闻左师言,少子古所喜。二儿从两父,服辱了百事。佳子何关人,自怪余此意。看书时独笑,屡与古人值。他年会六子,道眼谁最驶。衣钵傥可传,田园不须置。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