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董澜溪二首》是宋代王珪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董澜溪的思念之情,并以此为引子展开了对于学问、诗歌和人生的沉思。
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王珪对学问的钟爱。他称自己"嗜学尝忘味",意味着他对学问的醉心程度已经超越了一般人的理解。他认为阅读诗歌可以滋养灵魂,"说诗堪解颐",即通过阅读诗歌,他能得到知识的滋养和精神上的满足。
接着,诗人以"竹林"和"濠"作为意象,描绘了他与董澜溪的友情。他们相识于竹林,虽然这个相聚的时机有些晚,但他们依然能够在竹林中相会,共享诗歌和学问的乐趣。而"濠上独深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董澜溪的了解和理解,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共鸣和默契。
在第二首诗中,王珪以兰花和凤巢作为意象,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留恋和惋惜。"兰畹无留馥"意味着兰花田已经没有了芬芳的气息,而"凤巢空旧枝"则暗示着凤凰已经离去,只留下了空巢。这些意象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变迁,诗人对于这些变化感到愁绪万千。
最后两句"停云正愁望,横笛未休吹"则是对于自身心境的描绘。"停云"象征着迟迟不散的愁绪,而"横笛"则是诗人自身的象征,暗喻他的心境依然未能得到宁静和解脱。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通过描绘自己对学问的热爱和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光阴易逝和心境的感慨,表达了王珪深沉的思考和情感。通过这首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王珪对于学问和友情的热忱,同时也引发了对于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嗜学尝忘味,说诗堪解颐。竹林虽晚会,濠上独深知。兰畹无留馥,凤巢空旧枝。停云正愁望,横笛未休吹。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