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小渡翻译及注释
翻译
溪水经过小桥后不再流回,
小船还得依靠着短篙撑开。
交情应像山溪渡恒久不变,
不管风吹浪打却依然存在。
注释
(01)三江,光绪《吉安县志卷三之泸陵水》:“横石江水,在县西北,界吉水,一自儒行乡大湾来,一自吉水鹄乡来,其间有清湖水、三江桥水,皆经此入赣江。”《吉安县志卷四之泸陵桥梁》:“三江口桥,在坊廊乡。”其后所附李振裕《三江桥记》云:“泸陵旧有三江桥,向修于公家大冢,今圮矣。……,桥在郡治之北二十里,其流出于坤溪鄢原及所谓山前者,合三江而统汇于兹。”
(02)将,本义行、进,此处引申为流过。《诗经·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03)得,应该。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三江小渡鉴赏
以杨万里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六年授赣州司户参军,绍兴二十九年调任永州零陵县丞,隆兴元年赴调临安因张浚之荐除为临安府教授,乾道三年赴临安上政论《千虑策》,乾道六年除为隆兴府奉新知县,乾道六年因虞允文之荐除为国子博士,淳熙元年除知漳州,淳熙四年除知常州,皆不在吉水,唯有隆兴二年至乾道二年因其父之病西归吉水及其父逝世为父丁忧与淳熙元年至三年养病期间,居于吉水,故此诗应作于此二时期其中之一。又《诚斋集(江湖集)卷二》有诗《甲申(隆兴二年)上元前闻家君不伏西归见梅有感二首》于本诗之前,《诚斋集(江湖集)卷三》有诗《丙戍(乾道二年)上元和昌英叔李花》于本诗之后,故此诗断然不可能作于淳熙元年至三年养病期间,而只能作于隆兴二年(一一六四)至乾道二年(一一六六),杨万里因其父之病西归吉水及其父逝世为父丁忧期间。
隆兴二年正月,杨万里因其父之病西归吉水。同年八月四日,杨万里之父逝世,杨万里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丁父忧时期。在此之前,杨万里方才于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及第,开始初次进入南宋官场,并由地方小吏一步步入职京城(因张浚之荐除为临安府教授),这正是一个读书人可以借机施展“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好时机。忽闻其父之病,出于孝道,不得已放弃大好机会,西归故里,这在政治上对于杨万里来说不吝于一个打击。同时,对于杨万里来说,其父之病,在亲情上对于杨万里也不吝于一个打击。然而西归故里吉水之后,同年八月杨万里之父的逝世对于杨万里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根据封建礼法的要求,父母之死皆应为之守孝三年,对于一个适才走上宦途不久,又有一定前途的读书人来说,这三年是极为艰难的,以前在官场上的一切都将归于破灭,一时前功尽弃,极易生出失意之感,对于杨万里来说更是这样。同时,杨万里之父的逝世在亲情上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古代讲求孝道,父母之死,特别是父亲之死,对于其子女来说是沉痛的,是失怙般的痛楚,这极易造成一种愁苦的心情。
在这般官场失意、亲人离去的愁苦心情中,却又是为友人送别之时,在三江小渡口,杨万里作了本诗。此诗一二两句诗人着意写景,营造了一种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氛围。三四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于友情天长地久,不为风浪所阻的期盼。通首采用对比手法。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交情”比做“山溪渡”,并使用自然界的“风波”象征社会风浪,然后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深刻地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三江小渡创作背景
此诗选自南宋杨万里所著《诚斋集(江湖集)卷二》。据考杨万里《诚斋集》其一《江湖集》所收诗七百八十三首,皆为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至淳熙四年(一一七七)之间的作品。此诗所写之三江小渡故址在今吉水即杨万里故居之地,故而此诗应为杨万里在家乡期间所作。
三江小渡翻譯及注釋
翻譯
溪水經過小橋後不再流回,
小船還得依靠著短篙撐開。
交情應像山溪渡恒久不變,
不管風吹浪打卻依然存在。
注釋
(01)三江,光緒《吉安縣誌卷三之瀘陵水》:“橫石江水,在縣西北,界吉水,一自儒行鄉大灣來,一自吉水鵠鄉來,其間有清湖水、三江橋水,皆經此入贛江。”《吉安縣誌卷四之瀘陵橋梁》:“三江口橋,在坊廊鄉。”其後所附李振裕《三江橋記》雲:“瀘陵舊有三江橋,向修於公家大塚,今圮矣。……,橋在郡治之北二十裏,其流出於坤溪鄢原及所謂山前者,合三江而統匯於茲。”
(02)將,本義行、進,此處引申為流過。《詩經·周頌·敬之》:“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
(03)得,應該。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三江小渡鑒賞
以楊萬裏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及第,紹興二十六年授贛州司戶參軍,紹興二十九年調任永州零陵縣丞,隆興元年赴調臨安因張浚之薦除為臨安府教授,乾道三年赴臨安上政論《千慮策》,乾道六年除為隆興府奉新知縣,乾道六年因虞允文之薦除為國子博士,淳熙元年除知漳州,淳熙四年除知常州,皆不在吉水,唯有隆興二年至乾道二年因其父之病西歸吉水及其父逝世為父丁憂與淳熙元年至三年養病期間,居於吉水,故此詩應作於此二時期其中之一。又《誠齋集(江湖集)卷二》有詩《甲申(隆興二年)上元前聞家君不伏西歸見梅有感二首》於本詩之前,《誠齋集(江湖集)卷三》有詩《丙戍(乾道二年)上元和昌英叔李花》於本詩之後,故此詩斷然不可能作於淳熙元年至三年養病期間,而隻能作於隆興二年(一一六四)至乾道二年(一一六六),楊萬裏因其父之病西歸吉水及其父逝世為父丁憂期間。
隆興二年正月,楊萬裏因其父之病西歸吉水。同年八月四日,楊萬裏之父逝世,楊萬裏開始了為期三年的丁父憂時期。在此之前,楊萬裏方才於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及第,開始初次進入南宋官場,並由地方小吏一步步入職京城(因張浚之薦除為臨安府教授),這正是一個讀書人可以借機施展“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實現個人價值的好時機。忽聞其父之病,出於孝道,不得已放棄大好機會,西歸故裏,這在政治上對於楊萬裏來說不吝於一個打擊。同時,對於楊萬裏來說,其父之病,在親情上對於楊萬裏也不吝於一個打擊。然而西歸故裏吉水之後,同年八月楊萬裏之父的逝世對於楊萬裏來說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根據封建禮法的要求,父母之死皆應為之守孝三年,對於一個適才走上宦途不久,又有一定前途的讀書人來說,這三年是極為艱難的,以前在官場上的一切都將歸於破滅,一時前功盡棄,極易生出失意之感,對於楊萬裏來說更是這樣。同時,楊萬裏之父的逝世在親情上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古代講求孝道,父母之死,特別是父親之死,對於其子女來說是沉痛的,是失怙般的痛楚,這極易造成一種愁苦的心情。
在這般官場失意、親人離去的愁苦心情中,卻又是為友人送別之時,在三江小渡口,楊萬裏作了本詩。此詩一二兩句詩人著意寫景,營造了一種送別友人,依依不舍的氛圍。三四兩句直抒胸臆,寫出了詩人對於友情天長地久,不為風浪所阻的期盼。通首采用對比手法。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交情”比做“山溪渡”,並使用自然界的“風波”象征社會風浪,然後用“溪水將橋不複回”與“不管風波去又來”進行對比,深刻地表達了友情恒久不變,能經得起風浪考驗的主旨。
三江小渡創作背景
此詩選自南宋楊萬裏所著《誠齋集(江湖集)卷二》。據考楊萬裏《誠齋集》其一《江湖集》所收詩七百八十三首,皆為南宋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至淳熙四年(一一七七)之間的作品。此詩所寫之三江小渡故址在今吉水即楊萬裏故居之地,故而此詩應為楊萬裏在家鄉期間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