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己巳重九和苏坚)》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我辈情钟,古来谁似龙山宴。
而今楚甸,戏马余飞观。
顾谓佳人,不觉秋强半。
筝声远,鬓云吹乱。
愁入参差雁。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逝去时光的回忆。以下是对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诗的开头,苏轼以“我辈情钟”来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感情,他认为自己的情感是独特而珍贵的。接着,他提到了古代的龙山宴,这是一场盛大的宴会,象征着豪华和荣耀。通过与这样的宴会相比较,苏轼暗示自己的情感与这些豪华不相称,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境遇或者个人经历。
然后,苏轼转移到现实,他提到了楚甸,可能是指楚国的地方。他描述了观赏戏马的场景,戏马是一种古代的娱乐活动,常常在宴会上进行。这里的“余飞观”表示自己只是旁观者,与其中的欢乐和豪华相比,他的身份显得渺小。
紧接着,苏轼提到了一位佳人,他与她进行对话。他称她为“佳人”,表示她的美貌和优雅。然而,他的表情却带有一丝忧愁,他说自己没有察觉到秋天的严寒已经过了一半,这里的“秋强半”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
诗的结尾,苏轼用音乐和自然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愁苦。他说筝声远,表示音乐的声音遥远而凄凉。同时,他的鬓发也被风吹乱,暗示他内心的纷乱和不安。最后一句“愁入参差雁”,描绘了凄凉的景象,表达了苏轼内心深处的忧伤和孤独。
整首诗词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苏轼对逝去时光和个人遭遇的思考和感慨。他以自己独特的情感和境遇,与古代的豪华宴会进行对比,暗示自己的情感与时光的流逝不相称。在现实中,他感叹自己的渺小与孤独,与他的佳人对话时又流露出忧愁和不安。整首诗词以音乐和自然的意象作为象征,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愁苦和孤独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辈情钟,古来谁似龙山宴。而今楚甸。戏马余飞观。顾谓佳人,不觉秋强半。筝声远。鬓云吹乱。愁入参差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