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劝着胡须的张归去吧,
一直以来他自己都不拘束。
尘心已消尽,道心平和。
无论是江南还是塞北,
哪里都不堪一行。
祭祀的肉和豆,庚桑已经过去了,
请你告诉南荣这个消息吧。
我愿听闻吴越地方的丰收。
如果君王有询问,
请托付交给王生。
诗意: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朋友张弼秉道的离别之作。苏轼劝告张弼秉道忘记自己的情感,回归本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道义。他表达了对江南和塞北两个地方的思念,以及对吴越地方的丰收的期盼。最后,他请张弼秉道向南荣转达消息,并将可能有的君王的询问委托给王生。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苏轼的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期望。诗中的"劝髯张归去好"表明苏轼希望张弼秉道能够回归本心,不被外界的情感所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道义的坚守。"尘心消尽道心平"表达了苏轼对修身养性的追求,希望通过超越尘世的情感,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诗中的"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表达了苏轼对两个地方的思念之情。江南是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而塞北则是边疆之地,充满了草原的辽阔和边塞的豪情。苏轼表达了自己对这两个地方的钟爱,无论去哪里都觉得有所不舍。
诗的结尾,苏轼请张弼秉道将自己的问候转达给南荣,显示出他对友人的关心。最后,他将可能有的君王的询问委托给王生,展现了苏轼对政治的关注和对朝廷的期待。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苏轼的情感和思考,通过对友人的劝告和自己的期望,展现了他对内心宁静和道义坚守的追求,以及对地方和国家的关心。这首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透露出苏轼对社会现实和政治状况的思考和关注。
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愿闻吴越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