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十六还苏州

送魏十六还苏州朗读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下载这首诗
(0)
诗文归类:送别友情留恋惆怅
相关诗文:

送魏十六还苏州译文及注释

送魏十六还苏州翻译及注释

翻译
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
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

注释
1、苏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大业初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苏州。
2、沉沉:形容夜色浓重。
3、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
4、切切:形容虫的鸣声凄切。
5、毗(pí)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6、姑苏:苏州的别称。
7、白云:意为友人去后只剩下一片空虚感觉。

送魏十六还苏州赏析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

  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作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

  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全诗结构巧妙,语虽平淡而意味深长。叠字的运用使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声情美。

送魏十六还苏州创作背景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常州来拜访他,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送他,此诗即写于当时。

送魏十六还苏州读音参考

sòng wèi shí liù hái sū zhōu
送魏十六还苏州

qiū yè shēn shēn běi sòng jūn, yīn chóng qiē qiē bù kān wén.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guī zhōu míng rì pí líng dào, huí shǒu gū sū shì bái yún.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皇甫冉诗文推荐

吹角出塞门,前瞻即胡地。三军尽回首,皆洒望乡泪。转念关山长,行看风景异。由来征戍客,各负轻生义。

朝朝春事晚,泛泛行舟远。淮海思无穷,悠扬烟景中。幸将仙子去,复与故人同。高枕随流水,轻帆任远风。钟声野寺迥,草色故城空。送别高台上,裴回共惆怅。悬知白...

人群不相见,乃在白云间。问我将何适,羡君今独闲。朝朝汲淮水,暮暮上龟山。幸已安贫定,当从鬓发斑。

支公身欲老,长在沃州多。慧力堪传教,禅功久伏魔。山云随坐夏,江草伴头陀。借问回心后,贤愚去几何。

秋兴因危堞,归心过远山。风霜征雁早,江海旅人闲。驿树寒仍密,渔舟晚自还。仲宣何所赋,只叹在荆蛮。

北人南去雪纷纷,雁叫汀沙不可闻。积水长天随远客,荒城极浦足寒云。山从建业千峰出,江至浔阳九派分。借问督邮才弱冠,府中年少不如君。

词客金门未有媒,游吴适越任舟回。远水迢迢分手去,天边山色待人来。

辛勤万里道,萧索九秋残。月照闽中夜,天凝海上寒。王程无地远,主意在人安。遥寄登楼作,空知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