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崔十五同访裴校书不遇

与崔十五同访裴校书不遇朗读

梨花落尽柳花时,庭树流莺日过迟。
几度相思不相见,春风何处有佳期。

下载这首诗
(0)
诗文主题:相思相见春风佳期
相关诗文: 访

与崔十五同访裴校书不遇译文及注释

《与崔十五同访裴校书不遇》是唐代诗人武元衡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梨花落尽柳花时,
庭树流莺日过迟。
几度相思不相见,
春风何处有佳期。

译文:
当梨花凋谢,柳花开始盛开的时候,
庭院的树上的流莺声音变得稀少。
我们多少次思念却未能相见,
春风啊,何时才会带来美好的日子。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与崔十五一同前往拜访裴校书(裴矩)却未能见面的情景。诗中通过描写梨花凋谢、柳花盛开的季节变化,以及庭院树上流莺声音的稀少,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相思之情的长久。诗人忍受了多次思念之苦,然而却未能与裴校书相见。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春风的期盼,希望春天的到来能够带来美好的相聚。

赏析:
这首诗词以婉约的笔触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情和对美好相聚的渴望。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化,如梨花凋谢、柳花盛开以及流莺鸣叫的频率减少,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外部环境相结合,表达了对裴校书的思念之情。诗词中的“几度相思不相见”表达了诗人多次思念的心境,增强了诗词的情感深度。

最后两句“春风何处有佳期”,表达了诗人的期待和希望。春风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诗人盼望春天的到来,带来美好的相聚时光。这种期待和渴望在整首诗中起到了强烈的情感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表达,抒发了诗人对裴校书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相聚的渴望,展现了唐代诗人婉约的风格和深情的意境。

与崔十五同访裴校书不遇读音参考

yǔ cuī shí wǔ tóng fǎng péi jiào shū bù yù
与崔十五同访裴校书不遇

lí huā luò jǐn liǔ huā shí, tíng shù liú yīng rì guò chí.
梨花落尽柳花时,庭树流莺日过迟。
jǐ dù xiāng sī bù xiāng jiàn, chūn fēng hé chǔ yǒu jiā qī.
几度相思不相见,春风何处有佳期。

武元衡

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政治家,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建中四年,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寻擢御史中丞。顺宗立,罢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前官,进户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元和八年,征还秉政,早朝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赠司徒,谥忠愍。《临淮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武元衡诗文推荐

士衡兄弟旧齐名,还似当年在洛城。闻说重门方隐相,古槐高柳夏阴清。

身依泉壑将时背,路入烟萝得地深。终岁不知城郭事,手栽林竹尽成阴。

风入昭阳池馆秋,片云孤鹤两难留。明朝独向青山郭,唯有蝉声催白头。

灞浐别离肠已断,江山迢递信仍稀。送君偏下临岐泪,家在南州身未归。

秋山寂寂秋水清,寒郊木叶飞无声。王子白云仙去久,洛滨行路夜吹笙。

武陵源在朗江东,流水飞花仙洞中。莫问阮郎千古事,绿杨深处翠霞空。

柳色千家与万家,轻风细雨落残花。数枝琼玉无由见,空掩柴扉度岁华。

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酒换离颜。他时欲寄相思字,何处黄云是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