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花一丛独死,不知其故,因有是篇

蔷薇花一丛独死,不知其故,因有是篇朗读

柯条未尝损,根蕟不曾移。
同类今齐茂,孤芳忽独萎。
仍怜委地日,正是带花时。
碎碧初凋叶,燋红尚恋枝。
乾坤无厚薄,草木自荣衰。
欲问因何事,春风亦不知。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蔷薇花一丛独死,不知其故,因有是篇译文及注释

蔷薇花一丛独死,不知其故,因有是篇

柯条未尝损,根蕟不曾移。
同类今齐茂,孤芳忽独萎。
仍怜委地日,正是带花时。
碎碧初凋叶,燋红尚恋枝。
乾坤无厚薄,草木自荣衰。
欲问因何事,春风亦不知。

【中文译文】
一丛蔷薇花孤独地凋零,原因不明,因此有了这篇诗。

蔷薇的树枝未曾受损,根茎也未曾迁移。
与同类相比,现在都茂盛而繁荣,唯独这朵孤芳突然凋谢。
依然怜惜它埋在泥土中的日子,正是它带花的时候。
碎裂的绿色叶子刚开始凋落,燃红的花还依恋着树枝。
天地间没有厚薄之分,草木自有荣衰。
想要问它为何如此,即使春风也不知道答案。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蔷薇花凋谢为主题,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更替。蔷薇花本来是茂盛的,却突然孤独地凋萎。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蔷薇花生命的起落。开头的两句“柯条未尝损,根蕟不曾移”表明蔷薇花并没有受到外界的伤害,它的凋谢似乎是自然而然的。接着,“同类今齐茂,孤芳忽独萎”烘托出蔷薇花与其他花朵的鲜明对比,突出了它的孤独和异常。诗中出现的“委地日”形容蔷薇花埋在泥土中的日子,正是它开花的时候,“带花时”也表现了蔷薇花美丽和短暂的一面。接着,“碎碧初凋叶,燋红尚恋枝”用诗情画意的手法,描绘了蔷薇花凋谢的景象,以及花朵红艳的姿态。最后两句“乾坤无厚薄,草木自荣衰。欲问因何事,春风亦不知。”则探讨了人生无常的话题。无论在乾坤之间,还是在草木间,都有着荣辱盛衰的轮回,人类不能掌握一切,就像春风也无法解答这花凋的原因。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性和生命脆弱性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界变化和秩序的抒怀。

蔷薇花一丛独死,不知其故,因有是篇读音参考

qiáng wēi huā yī cóng dú sǐ, bù zhī qí gù, yīn yǒu shì piān
蔷薇花一丛独死,不知其故,因有是篇

kē tiáo wèi cháng sǔn, gēn fà bù céng yí.
柯条未尝损,根蕟不曾移。
tóng lèi jīn qí mào, gū fāng hū dú wēi.
同类今齐茂,孤芳忽独萎。
réng lián wěi dì rì, zhèng shì dài huā shí.
仍怜委地日,正是带花时。
suì bì chū diāo yè, jiāo hóng shàng liàn zhī.
碎碧初凋叶,燋红尚恋枝。
qián kūn wú hòu bó, cǎo mù zì róng shuāi.
乾坤无厚薄,草木自荣衰。
yù wèn yīn hé shì, chūn fēng yì bù zhī.
欲问因何事,春风亦不知。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诗文推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东海一时平。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能不忆江南。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西还有几家。却到帝都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