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谢刘景文送团茶

奉谢刘景文送团茶朗读

刘侯惠我大玄璧,上有雌雄双凤迹。
鹅溪水练落春雪,粟面一杯增目力。
刘侯惠我小玄璧,自裁半璧煮琼爢。
收藏残月惜未碾,直待阿衡来说诗。
绛囊团团余几璧,因来送我公莫惜。
个中渴羌饱汤饼,鸡苏胡麻煮同吃。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奉谢刘景文送团茶译文及注释

《奉谢刘景文送团茶》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黄庭坚。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刘侯赏赐给我大玄璧,上面有雌雄双凤的纹路。
鹅溪的水像丝绸一样洒落着春天的雪花,一杯粟面茶增强了我的视力。
刘侯赏赐给我小玄璧,我自己磨碎了一半来煮制琼浆。
珍藏了一轮残月,遗憾未能磨成粉末,只等待阿衡来赞美诗歌。
绛囊中装满了几块玄璧,因为你送给我,我公子不吝惜。
其中的渴羌饱汤饼,和鸡肉、苏子和胡麻一起煮来一起享用。

诗意:
这首诗词是黄庭坚致谢刘景文赐予的团茶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团茶和赠送的玄璧,表达了对刘景文的感激之情。诗中运用了鲜明的意象,将鹅溪水洒落的春雪、粟面茶的滋补效果与玄璧的珍贵,巧妙地融入诗歌中。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未能磨碎残月的遗憾,期待着阿衡的赞美。最后,诗人以饮食的场景来表达对刘景文的感谢,将渴羌饱汤饼与其他食材一起煮来享用,展示了友谊和亲近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刘景文的感激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诗中的意象生动鲜明,如鹅溪水落春雪、粟面一杯增目力等,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诗人以玄璧和团茶作为赠礼,将物品的珍贵与友谊相结合,既表达了对刘景文的感谢,又彰显了友情的深厚。最后一段描述的饮食场景,以平凡的日常行为展现了真挚的情感和亲近之情,使全诗更具亲和力。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通过鲜明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黄庭坚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诗人的情感世界。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蕴深远,给人以温暖和共鸣,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佳作。

奉谢刘景文送团茶读音参考

fèng xiè liú jǐng wén sòng tuán chá
奉谢刘景文送团茶

liú hóu huì wǒ dà xuán bì, shàng yǒu cí xióng shuāng fèng jī.
刘侯惠我大玄璧,上有雌雄双凤迹。
é xī shuǐ liàn luò chūn xuě, sù miàn yī bēi zēng mù lì.
鹅溪水练落春雪,粟面一杯增目力。
liú hóu huì wǒ xiǎo xuán bì, zì cái bàn bì zhǔ qióng mí.
刘侯惠我小玄璧,自裁半璧煮琼爢。
shōu cáng cán yuè xī wèi niǎn, zhí dài ā héng lái shuō shī.
收藏残月惜未碾,直待阿衡来说诗。
jiàng náng tuán tuán yú jǐ bì, yīn lái sòng wǒ gōng mò xī.
绛囊团团余几璧,因来送我公莫惜。
gè zhōng kě qiāng bǎo tāng bǐng, jī sū hú má zhǔ tóng chī.
个中渴羌饱汤饼,鸡苏胡麻煮同吃。

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黄庭坚诗文推荐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灯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醒酲魂。与君更把长生碗,聊为清歌驻白云。

佛子身归乐国遥,至人神会碧天寥。劫灰沈尽还生妄,但向平沙看海潮。

陶陶兀兀。尊前是我华胥国。争名争利休休莫。雪月风花,不醉怎生得。邯郸一枕谁忧乐。新诗新事因闲适。东山小妓携丝竹。家里乐天,村里谢安石。

岘南羁旅井,灞上猎归亭。日绕分鱼市,风回落雁汀。笔由诗客把,笛为故人听。但恐苏耽鹤,归时或姓丁。

道常无一物,学要反三隅。喜与嗔同本,嗔时喜自俱。心随物作宰,人谓我非夫。利用兼精义,还成到岸桴。

杨君清渭水,自流浊泾中。今年贫到骨,豪气似元龙。男儿生世间,笔端吐白虹。何事与秋萤,争光蒲苇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