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江邻几有菊无酒

和江邻几有菊无酒朗读

种菊将饮酒,菊开酒无有。
虽不负尔目,且已负尔口。
昨日三两人,淡坐饥腹吼。
徒与哦其傍,谁能置升斗。
当时陶渊明,篱下望亦久。
幸赖白衣人,不愧采盈手。
悠然事颇同,必竟醉则否。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和江邻几有菊无酒译文及注释

《和江邻几有菊无酒》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诗意表达了在种植菊花的同时却没有酒可供饮用的遗憾与无奈,以及对食物短缺的感叹。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琐事的描写,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景仰和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种菊将饮酒,菊开酒无有。
虽不负尔目,且已负尔口。
昨日三两人,淡坐饥腹吼。
徒与哦其傍,谁能置升斗。
当时陶渊明,篱下望亦久。
幸赖白衣人,不愧采盈手。
悠然事颇同,必竟醉则否。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在种植菊花的时候,希望能够有酒来品尝,但菊花开放时却没有酒可供享用。虽然诗人的眼睛没有失望,但嘴巴却已经失望了。昨天有三两个人,饿着肚子默默地坐着,徒然对着旁边的人呻吟,谁能拿出一斗酒呢?诗人回忆起了陶渊明,他也常常在篱笆下凝望着远方。幸运的是,有一个穿着白衣的人,他有能力采摘满满一手的菊花,不愧为白衣人。诗人感慨地说,他们的志趣相投,但最终是否能够醉在一起呢?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种植菊花和饮酒两个元素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失望。诗人在种植菊花时渴望有酒相伴,这种愿望的落空使得诗人感到失望和无奈。诗中提到的饥饿和物质匮乏,强调了诗人生活的艰辛和困苦。然而,诗人仍然怀念陶渊明,他是一个古代文人,以其热爱自然和田园生活而闻名。诗人通过对陶渊明的回忆,表达了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纯粹美好的追求。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展现出对自然、生活和人情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对种菊、饮酒和陶渊明的描写,以及对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的对比,凸显了诗人内心对自然与人文的矛盾和思考。这首诗词以自然的景物和朴素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传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和追求真善美的追求。

和江邻几有菊无酒读音参考

hé jiāng lín jǐ yǒu jú wú jiǔ
和江邻几有菊无酒

zhǒng jú jiāng yǐn jiǔ, jú kāi jiǔ wú yǒu.
种菊将饮酒,菊开酒无有。
suī bù fù ěr mù, qiě yǐ fù ěr kǒu.
虽不负尔目,且已负尔口。
zuó rì sān liǎng rén, dàn zuò jī fù hǒu.
昨日三两人,淡坐饥腹吼。
tú yǔ ó qí bàng, shuí néng zhì shēng dǒu.
徒与哦其傍,谁能置升斗。
dāng shí táo yuān míng, lí xià wàng yì jiǔ.
当时陶渊明,篱下望亦久。
xìng lài bái yī rén, bù kuì cǎi yíng shǒu.
幸赖白衣人,不愧采盈手。
yōu rán shì pō tóng, bì jìng zuì zé fǒu.
悠然事颇同,必竟醉则否。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诗文推荐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东方有野父,禳田一豚蹄。复操一盂酒,祝谷满吾栖。百金请救兵,所欲奢所齎。彼何滑稽生,仰天独笑齐。

朔云生晚雨,腊霰集狂风。不数花多出,安知天更工。漫阶夜已积,万物晓初蒙。谁忆新丰酒,乘驴灞水东。

主人有十客,共食一鼎珍。一客不得食,覆鼎伤众宾。虽云九客沮,未足一客嗔。古有弑君者,羊羹为不均。莫以天下士,而比首阳人。

苦楝树,青鹁鸪。啄盐土,鸣呜呜。老鸦衔茶子,争噪落岭隅。不觉茶满山,渔利入江湖。盐由鹁鸪起,茶由老鸦趋。诱以触禁网,二鸟谁与诛。东家月吐明,西家犬争吠...

似畏群芳妒,先春发故林。曾无莺蝶恋,空被雪霜侵。不道东风远,应悲上苑深。南枝已零落,羌笛寄余音。

西方有鸟鼠,生死同穴居。物理固不测,孰言飞走殊。雄雌岂相匹,饮啄岂相须。一为枝上鸣,一为莽下趋。苟合而异向,世道当何如。

江南腊月前溪上,照水野梅多少株。艳薄自将同鹄羽,粉寒曾不逐蜂须。桃根有妹犹含冻,杏树为邻尚带枯。楚客且休吹玉笛,清香飘尽更应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