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邵不疑以雨止烹茶观画听琴之会

依韵和邵不疑以雨止烹茶观画听琴之会朗读

弹琴阅古画,煮茗仍有期。
一夕风雨来,且喜农亩滋。
中河不阻涩,舟楫亦所宜。
况闻新疾愈,当与嗜好睽。
何须顾小约,岂不是他时。
淡泊全精神,老氏吾将师。
幸因答来章,敢不以此咨。
此咨有深理,愿君劝且思。

下载这首诗
(2)
相关诗文:

依韵和邵不疑以雨止烹茶观画听琴之会译文及注释

《依韵和邵不疑以雨止烹茶观画听琴之会》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依照韵律与邵不疑共同以雨天停止烹茶、观画和听琴的聚会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场在雨中举行的文人雅集,参与者共同欣赏古代绘画、演奏琴曲,并品茗煮茶。诗人表达了对农田的滋润和新疾病的康复之喜悦,同时强调了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他欣赏邵不疑的才华,并以此诗表达对邵不疑的敬意和希望他能思考其中的深意。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雅致的画面。首先,诗人通过弹琴和观赏古画,展示了文人雅集的兴趣和追求。接着,诗人提到煮茗,茶与文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茶具有独特的品味和文化内涵,加强了诗词中的文人意境。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风雨来临的喜悦,将其比喻为农田的滋润,暗示了秋收的丰收和生命的循环。他提到中河不阻涩,舟楫亦所宜,这句话描绘了即使在雨天,水路交通仍然畅通,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顺应和乐观态度。

诗中还提到诗人听闻邵不疑的新疾病已经痊愈,表达了对他的关心和祝福。诗人借此机会向邵不疑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并希望邵不疑能从这首诗中思考其中的深意,进一步凝练自己的人生追求。

整首诗词以朴素的词句展示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境界的态度。他强调了对古画、琴曲和茶文化的欣赏,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乐观态度。通过这首诗词,诗人表达了对邵不疑的钦佩和祝福,并以此诗传递了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与精神升华的人生哲学。

依韵和邵不疑以雨止烹茶观画听琴之会读音参考

yī yùn hé shào bù yí yǐ yǔ zhǐ pēng chá guān huà tīng qín zhī huì
依韵和邵不疑以雨止烹茶观画听琴之会

tán qín yuè gǔ huà, zhǔ míng réng yǒu qī.
弹琴阅古画,煮茗仍有期。
yī xī fēng yǔ lái, qiě xǐ nóng mǔ zī.
一夕风雨来,且喜农亩滋。
zhōng hé bù zǔ sè, zhōu jí yì suǒ yí.
中河不阻涩,舟楫亦所宜。
kuàng wén xīn jí yù, dāng yǔ shì hào kuí.
况闻新疾愈,当与嗜好睽。
hé xū gù xiǎo yuē, qǐ bú shì tā shí.
何须顾小约,岂不是他时。
dàn bó quán jīng shén, lǎo shì wú jiāng shī.
淡泊全精神,老氏吾将师。
xìng yīn dá lái zhāng, gǎn bù yǐ cǐ zī.
幸因答来章,敢不以此咨。
cǐ zī yǒu shēn lǐ, yuàn jūn quàn qiě sī.
此咨有深理,愿君劝且思。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诗文推荐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东方有野父,禳田一豚蹄。复操一盂酒,祝谷满吾栖。百金请救兵,所欲奢所齎。彼何滑稽生,仰天独笑齐。

朔云生晚雨,腊霰集狂风。不数花多出,安知天更工。漫阶夜已积,万物晓初蒙。谁忆新丰酒,乘驴灞水东。

主人有十客,共食一鼎珍。一客不得食,覆鼎伤众宾。虽云九客沮,未足一客嗔。古有弑君者,羊羹为不均。莫以天下士,而比首阳人。

苦楝树,青鹁鸪。啄盐土,鸣呜呜。老鸦衔茶子,争噪落岭隅。不觉茶满山,渔利入江湖。盐由鹁鸪起,茶由老鸦趋。诱以触禁网,二鸟谁与诛。东家月吐明,西家犬争吠...

似畏群芳妒,先春发故林。曾无莺蝶恋,空被雪霜侵。不道东风远,应悲上苑深。南枝已零落,羌笛寄余音。

西方有鸟鼠,生死同穴居。物理固不测,孰言飞走殊。雄雌岂相匹,饮啄岂相须。一为枝上鸣,一为莽下趋。苟合而异向,世道当何如。

江南腊月前溪上,照水野梅多少株。艳薄自将同鹄羽,粉寒曾不逐蜂须。桃根有妹犹含冻,杏树为邻尚带枯。楚客且休吹玉笛,清香飘尽更应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