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拄杖还僧

送拄杖还僧朗读

头白高僧行脚懶,一枝筇竹久生苔。
不逢太乙然藜照,时借山翁荷蓧回。
夜挂多寻萧寺壁,晓拈恐化葛陂雷。
还师此物禅须进,曾入诗人手内来。

下载这首诗
(0)
诗文主题:行脚葛陂此物诗人
相关诗文:

送拄杖还僧译文及注释

《送拄杖还僧》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刘克庄。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头白高僧行脚懒,
一枝筇竹久生苔。
不逢太乙然藜照,
时借山翁荷蓧回。
夜挂多寻萧寺壁,
晓拈恐化葛陂雷。
还师此物禅须进,
曾入诗人手内来。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僧人归还手中的拄杖的情景。诗人头发已经白了,行走已经有些懒散。拄杖已经长时间不用,上面生满了苔藓。诗人没有机会遇见太乙山的仙人,只能时常向山中的老翁借用荷蓧(一种背篓)来携带东西。夜晚,拄杖被挂在寺庙的壁上,诗人多次寻找,希望找到它。拂晓时分,拈起拄杖,恐怕会引发雷电。归还拄杖给禅师,是为了继续修行禅法,这根拄杖曾经是诗人的伴侣。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诗人与僧人之间的交往和送别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拄杖的状态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活变化的思考。拄杖作为诗人的道具,象征着他曾经的行脚生活和修行的历程。诗人希望将拄杖归还给禅师,寄托了对修行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诗中山水的意象也增添了一丝禅意。太乙山和山中的老翁都是道家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仙境和神秘力量的向往。夜晚和拂晓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寂静和神秘的氛围,与禅修的境界相呼应。

整首诗言简意赅,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传统文化和禅修的敬重。通过描绘拄杖和山水景色,诗人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修行道路的思考和感慨。这首诗词在简短的篇幅内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送拄杖还僧读音参考

sòng zhǔ zhàng hái sēng
送拄杖还僧

tóu bái gāo sēng xíng jiǎo lǎn, yī zhī qióng zhú jiǔ shēng tái.
头白高僧行脚懶,一枝筇竹久生苔。
bù féng tài yǐ rán lí zhào, shí jiè shān wēng hé diào huí.
不逢太乙然藜照,时借山翁荷蓧回。
yè guà duō xún xiāo sì bì, xiǎo niān kǒng huà gé bēi léi.
夜挂多寻萧寺壁,晓拈恐化葛陂雷。
hái shī cǐ wù chán xū jìn, céng rù shī rén shǒu nèi lái.
还师此物禅须进,曾入诗人手内来。

刘克庄诗文推荐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古书随读已微茫,时事閒思欲发狂。愿保残年同绛老,不贪来世作缁郎。史饶西汉宁论晋,诗止黄初不及唐。海阔天高孤鹤远,寄声飞矢莫抽房。

和靖终身欠孟光,只留一鹤伴山房。唐人未识花高致,苦欲为渠聘海棠。

先皇亲为扁溪庵,奎画煌煌阳世南。多病安知年望九,归耕何幸岁登三。新诗有弟聊相属,前事无人与共谈。作饮中仙殊不恶,何须苦淡学瞿聃。

吴中见说亦枯焦,勺水如金汲路遥。但有清尘无洒道,不能破块止鸣条。

风于天地间,惟桂尤其雄。将由岩窍多,或是地形穹。不知起何处,但觉来无穷。浮埃晦白昼,奇响激半空。一怒动旬浃,小亦数日中。城堞凛欲压,况此半亩宫。尝闻古...

抱甕区区溉旱苗,忍饥终胜似操瓢。饮尧井水耕尧野,偶作樵歌亦誉尧。

且耕閒旷钓迷茫,风月佳时亦放狂。辟谷久从赤松子,对花几换紫微郎。王何变晋为东晋,郊岛催唐入季唐。此事故须商榷在,铁檠未可厌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