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

塞上曲朗读

岁岁但防虏,西征早晚休。
匈奴不系颈,汉将但封侯。
夕照低烽火,寒笳咽戍楼。
燕然山上字,男子见须羞。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塞上曲译文及注释

塞上曲
王贞白

岁岁但防虏,
西征早晚休。
匈奴不系颈,
汉将但封侯。
夕照低烽火,
寒笳咽戍楼。
燕然山上字,
男子见须羞。

诗词的中文译文:

每年都要提防敌寇,
西征的时机早晚会到来。
匈奴没有被控制的羁绊,
汉将就只能封侯安抚。
夕阳的余晖照在低矮的烽火上,
寒冷的笛声从戍楼中咽喉传来。
燕然山上刻着字迹,
男子们见到后应该感到羞愧。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之间的边界冲突与战争,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以及对边塞战士的赞扬。

诗的前两句“岁岁但防虏,西征早晚休”,表达了对边塞战事的持续性,暗示了战争无法避免的现实。诗句中的“虏”指代敌寇,而“西征”则暗示了对西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作者用“西征早晚休”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希望战事早日结束。

接下来的两句“匈奴不系颈,汉将但封侯”,揭示了匈奴民族的灵活性,他们不受约束,不轻易被打败。而汉将则只能通过封侯来安抚他们,化解冲突。这一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匈奴的敌对态度以及对边塞战士们英勇奋战的称赞。

接着的两句“夕照低烽火,寒笳咽戍楼”,描绘了戍楼上的景象。夕阳下的余晖照在低矮的烽火上,给人一种壮美的画面感。而从戍楼中传出的寒冷笛声则表达了边塞战士们的孤寂与辛酸,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保卫边疆。

最后两句“燕然山上字,男子见须羞”,描述了燕然山上的字迹。燕然山是唐朝与匈奴之间的边界地带,山上刻有“男子见须羞”的字迹,向来往的男子们让他们看到这些字后应该感到羞愧。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男子们不肯自强自立的批评和期望。

整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边塞战士们的敬佩与祝福。在血与火的冲突中,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追求,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动。

塞上曲读音参考

sāi shàng qǔ
塞上曲

suì suì dàn fáng lǔ, xī zhēng zǎo wǎn xiū.
岁岁但防虏,西征早晚休。
xiōng nú bù xì jǐng, hàn jiāng dàn fēng hóu.
匈奴不系颈,汉将但封侯。
xī zhào dī fēng huǒ, hán jiā yàn shù lóu.
夕照低烽火,寒笳咽戍楼。
yàn rán shān shàng zì, nán zǐ jiàn xū xiū.
燕然山上字,男子见须羞。

王贞白

王贞白,字有道(875—958),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王贞白诗文推荐

薄命头欲白,频年嫁不成。秦娥未十五,昨夜事公卿。岂有机杼力,空传歌舞名。妾专修妇德,媒氏却相轻。

永夕愁不寐,草虫喧客庭。半窗分晓月,当枕落残星。鬓发游梁白,家山近越青。知音在谏省,苦调有谁听。

落月临古渡,武昌城未开。残灯明市井,晓色辨楼台。云自苍梧去,水从嶓冢来。芳洲号鹦鹉,用记祢生才。

一身从宦留京邑,五马遥闻到旧山。已领烟霞光野径,深惭老幼候柴关。清风借响松筠外,画隼停晖水石间。定掩溪名在图传,共知轩盖此登攀。

异代有巢许,方知严子情。旧交虽建国,高卧不求荣。溪鸟寒来浴,汀兰暖重生。何颜吟过此,辛苦得浮名。

远谷呈材干,何由入栋梁。岁寒虚胜竹,功绩不如桑。秋露落松子,春深裛嫩黄。虽蒙匠者顾,樵采日难防。

喧喧洛阳路,奔走争先步。唯恐著鞭迟,谁能更回顾。覆车虽在前,润屋何曾惧。贤哉只二疏,东门挂冠去。

献捷灵州倅,归时宠拜新。论边多称旨,许国誓亡身。马渴黄河冻,雁回青冢春。到蕃唯促战,应不肯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