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高众山下,胜势不自收。
冈峦向眼尽,风籁与耳谋。
鸢飞半岭息,云起当空游。
视身如乘风,超然忘百忧。
暮归室中居,唯见窗户幽。
视听随物变,恍谁识其由。
亭高众山下,胜势不自收。冈峦向眼尽,风籁与耳谋。鸢飞半岭息,云起当空游。视身如乘风,超然忘百忧。暮归室中居,唯见窗户幽。视听随物变,恍谁识其由。
诗词:《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会景亭》
亭高众山下,胜势不自收。
冈峦向眼尽,风籁与耳谋。
鸢飞半岭息,云起当空游。
视身如乘风,超然忘百忧。
暮归室中居,唯见窗户幽。
视听随物变,恍谁识其由。
中文译文:
亭子高耸众山之下,壮丽景色无法容纳。
山峦连绵,尽在眼前,风声与耳相谋。
鸢鸟飞翔半山腰,云雾在空中自由游动。
我视身体如乘风而行,超然忘却百般忧愁。
傍晚归到室中居住,只见窗户幽静。
我的视觉和听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仿佛不知道是谁引导着这一切。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写,他以清峻、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色和内心境界的画面。
诗的开头描述了一座亭子高耸于众山之下,壮丽的景色无法容纳。这种宏伟壮观的景象使人难以将其完全领会,仿佛胜势无法收拢。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绘山峦连绵、风声耳语,表达了作者与自然的交融。眼前的山峦延绵不绝,风声与耳相谋,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诗的下半部分,以鸢鸟飞翔和云雾游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视身体如乘风而行的超然心境。在这样的心境中,作者忘却了百般忧愁,达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最后两句描述了作者傍晚回到室中,只见窗户幽静,此时作者的视听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仿佛不知道是谁引导着这一切。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宇宙之间微妙联系的感悟,使人思考生命的起源和宇宙的奥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宁静和超然境界。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的思考。
hé xiān yú zi jùn yì chāng guān shě bā yǒng huì jǐng tíng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会景亭
tíng gāo zhòng shān xià, shèng shì bù zì shōu.
亭高众山下,胜势不自收。
gāng luán xiàng yǎn jǐn, fēng lài yǔ ěr móu.
冈峦向眼尽,风籁与耳谋。
yuān fēi bàn lǐng xī, yún qǐ dāng kōng yóu.
鸢飞半岭息,云起当空游。
shì shēn rú chéng fēng, chāo rán wàng bǎi yōu.
视身如乘风,超然忘百忧。
mù guī shì zhōng jū, wéi jiàn chuāng hù yōu.
暮归室中居,唯见窗户幽。
shì tīng suí wù biàn, huǎng shuí shí qí yóu.
视听随物变,恍谁识其由。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盛衰日相寻,循环何曾歇。攀条揽柔荑,回首惊脱叶。绿槐阴最厚,零落今存荚。千林一枯槁,平地三尺雪。草木何足道,盈虚视新月。微阳起泉下,生意未应绝。
晓起钟犹凝,朝回露欲干。逡巡下清跸,委曲问平安。压蔗出寒浆,敲冰簇画堂。人间正礻半暑,天上绝清凉。九夏清斋奉至尊,消除疠疫去无痕。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