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乱已定,河坝兵更多。
故城埋白骨,遗俗喜长戈。
卧兽常思肉,奔鲸不受罗。
纵横竟安在,唯见冢嵯峨。
天宝乱已定,河坝兵更多。故城埋白骨,遗俗喜长戈。卧兽常思肉,奔鲸不受罗。纵横竟安在,唯见冢嵯峨。
《次韵王君北都偶成三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宝乱已定,河坝兵更多。
故城埋白骨,遗俗喜长戈。
卧兽常思肉,奔鲸不受罗。
纵横竟安在,唯见冢嵯峨。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动荡的时代,以及其中的人们和景象。"天宝乱已定"指的是唐朝时期的天宝年间的动乱已经结束,河坝上的士兵却比以前更多。"故城埋白骨"指的是战乱中的城市埋葬了无数白骨,"遗俗喜长戈"则暗示人们对于战争的执着和喜好。接下来的两句"卧兽常思肉,奔鲸不受罗"是比喻,表达了在战乱年代里,人们的欲望和野心无法被束缚,像是沉睡的野兽仍然渴望鲜肉、奔腾的鲸鱼不愿被捕捉。最后两句"纵横竟安在,唯见冢嵯峨"是对这个时代的总结,虽然纷乱不安,但只有那些历史的坟墓高高耸立,见证着过去的事物。
赏析:
苏辙通过这首诗词揭示了战乱时代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他以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诗中的"故城埋白骨"、"遗俗喜长戈"等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浩劫和人们对战争的迷恋。"卧兽常思肉"、"奔鲸不受罗"则通过动物的比喻,将人们的欲望和野心生动地展现出来。最后两句"纵横竟安在,唯见冢嵯峨"则以历史的冷峻和沉重作为结尾,让人们深思人性的扭曲和战争带来的无尽痛苦。
这首诗词在揭示战乱时代的同时,也反映了苏辙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通过对战乱和人性的描绘,他传达出对和平与人性的向往,以及对战乱带来的破坏和伤害的忧虑。整首诗词意境深远、寓意丰富,给人以深思和启示,展示了苏辙卓越的写作才华和思想深度。
cì yùn wáng jūn běi dōu ǒu chéng sān shǒu
次韵王君北都偶成三首
tiān bǎo luàn yǐ dìng, hé bà bīng gèng duō.
天宝乱已定,河坝兵更多。
gù chéng mái bái gǔ, yí sú xǐ zhǎng gē.
故城埋白骨,遗俗喜长戈。
wò shòu cháng sī ròu, bēn jīng bù shòu luó.
卧兽常思肉,奔鲸不受罗。
zòng héng jìng ān zài, wéi jiàn zhǒng cuó é.
纵横竟安在,唯见冢嵯峨。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盛衰日相寻,循环何曾歇。攀条揽柔荑,回首惊脱叶。绿槐阴最厚,零落今存荚。千林一枯槁,平地三尺雪。草木何足道,盈虚视新月。微阳起泉下,生意未应绝。
晓起钟犹凝,朝回露欲干。逡巡下清跸,委曲问平安。压蔗出寒浆,敲冰簇画堂。人间正礻半暑,天上绝清凉。九夏清斋奉至尊,消除疠疫去无痕。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