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习气消未尽,般若初心老渐明。
粗有春秋传旧学,终凭止观定无生。
维摩晚亦谐生事,弥勒初犹重世名。
须发来年应更白,莫留尘滓溷澄清。
文章习气消未尽,般若初心老渐明。粗有春秋传旧学,终凭止观定无生。维摩晚亦谐生事,弥勒初犹重世名。须发来年应更白,莫留尘滓溷澄清。
《岁莫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文章习气消未尽,
般若初心老渐明。
粗有春秋传旧学,
终凭止观定无生。
维摩晚亦谐生事,
弥勒初犹重世名。
须发来年应更白,
莫留尘滓溷澄清。
诗意:
这首诗词主要表达了苏辙对于人生和文学的一些思考和感悟。诗人认为自己的文学才华虽然已经展现出来,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继续消磨和提升。他说自己的般若初心逐渐明朗,般若即佛教中的智慧,初心则是最初的初衷和理想。通过修炼和领悟,他的初心逐渐清晰起来。
诗中提到有些粗浅的春秋传统学说影响了他,但他最终决定依靠止观来确定人生的真谛。止观即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通过观察和洞察事物本质的空性,达到超越生死和苦乐的境界。他认为只有通过止观,才能真正理解无生的道理,即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诗中还提到了维摩晚,维摩诘是佛教中的一位大弟子,他晚年仍然以幽默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事情。诗人暗示自己的年纪渐长,但仍然希望能像维摩晚一样保持对生活的轻松和幽默的态度。同时,诗人也提到了弥勒菩萨,他是佛教中将来要降生于世的一位佛陀,他的初心仍然重视世俗的名利。诗人或许认为自己还没有完全超越对世俗名利的追求,仍然有所牵挂。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展望。他说自己的头发明年应该会更白,暗示自己的年岁已经增长,但也许他在年岁增长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洗净心灵中的尘滓和杂质,达到更加纯净的境界。
赏析:
《岁莫二首》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和修行的思考。诗人通过佛教的思想和修行方法,探讨了人生的真谛和超越生死的境界。他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不足,并表达了对于提升自我的渴望。诗人通过维摩晚和弥勒的形象,展示了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和期许。
整首诗词以平和的语调和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独特风格。诗人以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引发读者对于人生、修行和追求的思考。这首诗词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具有普世的价值《岁莫二首》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文章习气消未尽,
般若初心老渐明。
粗有春秋传旧学,
终凭止观定无生。
维摩晚亦谐生事,
弥勒初犹重世名。
须发来年应更白,
莫留尘滓溷澄清。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苏辙对文学和修行的思考。诗人认为自己的文学才华尚未完全发挥,仍需消磨和提升。他的佛学修行初心逐渐明晰,般若即智慧,初心即最初的信念和理想。通过修行,他的初心逐渐清晰起来。
诗中提到他受到春秋时期传统学说的影响,但他最终决定依靠止观来确定生命的真谛。止观是佛教修行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空性,超越生死和苦乐。诗人认为只有通过止观,才能真正理解无生的道理,即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诗中还提到维摩晚,维摩诘是佛教中的一位大弟子,晚年仍以幽默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事情。诗人暗示自己年岁渐长,但仍希望像维摩晚一样保持对生活的轻松和幽默态度。同时,他提到弥勒菩萨,将来将成佛的菩萨,初心仍重视世俗名利。诗人或许认为自己还未完全超越对世俗名利的追求,仍有所牵挂。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展望。他说自己来年的头发应更加白,意味着年岁增长,但也许在成长过程中,能将心中的尘滓和杂质洗净,达到更纯净的境界。
赏析:
《岁莫二首》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修行的思考。诗人通过佛学思想和修行方法,探讨了生命的真谛和超越生死的境界。他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不足,并表达了对提升自我的渴望。诗人通过维摩晚和弥勒的形象,展示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期望。
整首诗以平和的语调和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独特风格。诗人以自身经历和感悟,引发读者对人生、修行和追求的思考。这首诗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具有普世的价值。
suì mò èr shǒu
岁莫二首
wén zhāng xí qì xiāo wèi jǐn, bō rě chū xīn lǎo jiàn míng.
文章习气消未尽,般若初心老渐明。
cū yǒu chūn qiū chuán jiù xué, zhōng píng zhǐ guān dìng wú shēng.
粗有春秋传旧学,终凭止观定无生。
wéi mó wǎn yì xié shēng shì, mí lè chū yóu zhòng shì míng.
维摩晚亦谐生事,弥勒初犹重世名。
xū fà lái nián yīng gèng bái, mò liú chén zǐ hùn chéng qīng.
须发来年应更白,莫留尘滓溷澄清。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盛衰日相寻,循环何曾歇。攀条揽柔荑,回首惊脱叶。绿槐阴最厚,零落今存荚。千林一枯槁,平地三尺雪。草木何足道,盈虚视新月。微阳起泉下,生意未应绝。
晓起钟犹凝,朝回露欲干。逡巡下清跸,委曲问平安。压蔗出寒浆,敲冰簇画堂。人间正礻半暑,天上绝清凉。九夏清斋奉至尊,消除疠疫去无痕。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