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无多水,崎岖未舍船。
何时好霖雨,是处有通川。
坟垅看书卷,兴亡指道边。
苍茫半秋草,犹复较愚贤。
南北无多水,崎岖未舍船。何时好霖雨,是处有通川。坟垅看书卷,兴亡指道边。苍茫半秋草,犹复较愚贤。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其一泛清河》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属于宋代文学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泛清河
南北无多水,
崎岖未舍船。
何时好霖雨,
是处有通川。
坟垅看书卷,
兴亡指道边。
苍茫半秋草,
犹复较愚贤。
中文译文:
漂浮在清河上
南北之间水流稀少,
崎岖的路途未能舍弃船。
何时才能有一场甘霖,
有一处可以通向大河。
在坟墓旁阅读书卷,
探讨兴亡指向道边。
苍茫的半秋草原,
依然在评价愚者和智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清河为背景,通过描绘清河的水流稀少,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迷茫。南北无多水的描写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机会的稀少,崎岖未舍船则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持不懈的精神。
诗人渴望一场甘霖,期盼着一场好的雨水,以期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同时,他希望找到一条通向大河的路径,寓意着他希望找到通向成功和辉煌的道路。
在坟垅旁观看书卷,诗人思考兴亡的道理,指向道边,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社会变迁的关注。他希望通过阅读书籍,探讨兴衰的道理,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两句“苍茫半秋草,犹复较愚贤”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苍茫的半秋草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事物的更迭,而愚者和贤者的比较则体现出诗人对人生智慧和追求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迷茫,同时也表达了对成功和兴衰的思考。诗中融入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苏辙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hé lǐ gōng zé fù lì xià dào zhōng zá yǒng shí èr shǒu qí yī fàn qīng hé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其一泛清河
nán běi wú duō shuǐ, qí qū wèi shě chuán.
南北无多水,崎岖未舍船。
hé shí hǎo lín yǔ, shì chù yǒu tōng chuān.
何时好霖雨,是处有通川。
fén lǒng kàn shū juàn, xīng wáng zhǐ dào biān.
坟垅看书卷,兴亡指道边。
cāng máng bàn qiū cǎo, yóu fù jiào yú xián.
苍茫半秋草,犹复较愚贤。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盛衰日相寻,循环何曾歇。攀条揽柔荑,回首惊脱叶。绿槐阴最厚,零落今存荚。千林一枯槁,平地三尺雪。草木何足道,盈虚视新月。微阳起泉下,生意未应绝。
晓起钟犹凝,朝回露欲干。逡巡下清跸,委曲问平安。压蔗出寒浆,敲冰簇画堂。人间正礻半暑,天上绝清凉。九夏清斋奉至尊,消除疠疫去无痕。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