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次韵_·车寿守)

水调歌头(次韵_·车寿守)朗读

一曲笙歌外,四座笑谈清。
使君秋霁领客,别乘更宗英。
想像亲闱称寿,写就通家情分,相与庆恩荣。
欢动桂花发,香雾扑帘旌。
功名事,台阁路,好同登。
只今报政归诏,舆论正蜚声。
以我文章学术,与国和平安靖,冠剑入明庭。
应顾棠阴下,野老鬓星星。

下载这首诗
(0)
诗文归类:水调歌头
相关诗文: 寿

水调歌头(次韵_·车寿守)译文及注释

《水调歌头(次韵_·车寿守)》是宋代诗人韩淲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一曲笙歌外,四座笑谈清。
使君秋霁领客,别乘更宗英。
想像亲闱称寿,写就通家情分,相与庆恩荣。
欢动桂花发,香雾扑帘旌。
功名事,台阁路,好同登。
只今报政归诏,舆论正蜚声。
以我文章学术,与国和平安靖,冠剑入明庭。
应顾棠阴下,野老鬓星星。

诗意:
这首诗以庆贺车寿守的寿诞为背景,描绘了庆典场景以及作者对功名和国家安宁的愿景。通过描述庆贺中的欢乐氛围、使君的风采、家庭情感的表达,以及作者对自身学术成就和国家繁荣的期望,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安定和个人成就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词以欢乐的庆典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使君秋天晴朗的景象、欢动的桂花香气和香雾扑帘的盛况,展示了庆贺中的热闹氛围。其中,四座的笑谈清新,使君领导宾客,别乘更宗英,表达了庆典的喜庆和使君的威仪。

诗中提到了作者对自身地位和家庭情感的思考,想象着自己在亲闱中享受寿宴,展现了通家的情分。作者与亲人一同庆贺,并表达了对恩荣的庆祝。

在庆典的氛围中,桂花开放,香雾弥漫,扑帘的旌旗摇曳,增添了喜庆和繁花似锦的景象。诗中提到了功名事和台阁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在官场上的追求,希望能够与其他有才能的人一同登上高位。

诗的结尾提到了作者报政归诏的现实情况,舆论对其评价也正蜚声。作者自豪地提到了自己的文章和学术成就,并期望以此为国家带来和平和安定。最后两句以应顾棠阴下,野老鬓星星的形象作为衬托,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年老的思考,显现出对岁月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切感慨。

整首诗词通过庆贺场景的描绘,展示了作者的欢乐和对功名、家庭和国家安定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对时光流转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水调歌头(次韵_·车寿守)读音参考

shuǐ diào gē tóu cì yùn chē shòu shǒu
水调歌头(次韵_·车寿守)

yī qǔ shēng gē wài, sì zuò xiào tán qīng.
一曲笙歌外,四座笑谈清。
shǐ jūn qiū jì lǐng kè, bié chéng gèng zōng yīng.
使君秋霁领客,别乘更宗英。
xiǎng xiàng qīn wéi chēng shòu, xiě jiù tōng jiā qíng fèn, xiāng yǔ qìng ēn róng.
想像亲闱称寿,写就通家情分,相与庆恩荣。
huān dòng guì huā fā, xiāng wù pū lián jīng.
欢动桂花发,香雾扑帘旌。
gōng míng shì, tái gé lù, hǎo tóng dēng.
功名事,台阁路,好同登。
zhǐ jīn bào zhèng guī zhào, yú lùn zhèng fēi shēng.
只今报政归诏,舆论正蜚声。
yǐ wǒ wén zhāng xué shù, yǔ guó hé píng ān jìng, guān jiàn rù míng tíng.
以我文章学术,与国和平安靖,冠剑入明庭。
yīng gù táng yīn xià, yě lǎo bìn xīng xīng.
应顾棠阴下,野老鬓星星。

韩淲诗文推荐

华发秋来忽满梳,故人相见意何如。强亲杯酒欢无几,尚觉篇章兴有余。世事纷然随野马,吾生老矣信蘧庐。林间已下萧萧叶,雨过空山木影疎。

菏花好处,是红酣落照,翠蔼馀凉。绕郭从前无此乐,空浮动、山影林篁。几度薰风晚,留望眼、立尽濠梁。谁知好事,初移画舫,特地相将。惊起双飞属玉,萦小楫冲岸...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岩桂苦未花,寻香上扁舟。溯洄得蹊间,微步理旧游。鲜鲜见新枝,幽芳浩难收。回首城市尘,所憩因少留。

晴明天气佳,草木浮光煇。珍禽各翔语,群花竞芳菲。人情春和时,怡游类忘归。常阳一以亢,旱甚翻嘘欷。赤地至千里,焉有不年饥。家家望云霓,想像阴雨霏。狂飚震...

山林风雨便清凉,待把邻家社瓮尝。到手自应无美恶,回头谁解别斟量。深居但觉秋声起,熟睡焉知夜漏长。未老得闲今又老,床头书册渐相忘。

凉雨忽不止,秋阴无奈何。山根泻新涨,小立玩流波。会逢其适尔,紫芝有奇歌。惜此未深密,时见人游过。

人生等戏剧,衮衮徒区区。老身其回头,今有古非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