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陈居仁二首

寄陈居仁二首朗读

鹊语晨檐灯夜花,双鱼随客到寒家。
交情从昔金可断,别梦即今天一涯。
风雨对床他日意,雪霜欺鬓与时加。
阅人半世花开谢,更觉松筠耐岁华。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寄陈居仁二首译文及注释

《寄陈居仁二首》是宋代诗人陈造创作的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时光流转的思考。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鹊语晨檐灯夜花,
清晨,鹊鸟的嗓音在屋檐上回荡,夜花随着灯光绽放。
这句诗以自然景物的描绘开篇,通过描绘鸟语和花朵,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鹊语和灯夜花的描绘,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又点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双鱼随客到寒家。
两条游鱼随着客人一同来到寒冷的家中。
这句诗用双鱼随客的形象,象征了友情的珍贵。友情如同鱼儿一般,随着人们的相聚和离别而流转,它们无论在何处,都能够保持真挚而持久的联系。

交情从昔金可断,
多年来的情谊金钱难以动摇,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承诺。金钱可以买卖,而真正的友情却是无价的,经历了多年的交往,友情愈发坚固,无论贫富贵贱,都能够互相扶持。

别梦即今天一涯。
与往昔的梦境分别即是今天的离别。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梦境和现实的分别,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离别和岁月的变迁,时光匆匆,让人感到无法挽留。

风雨对床他日意,
风雨共同经历的人,日后的心意。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经历风雨考验后的坚持和情谊。在共同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之后,友情变得更加珍贵,作者希望能够通过友情来传递自己的心意。

雪霜欺鬓与时加。
冬天的雪和霜使白发增多。
这句诗运用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人们随着年岁增长而面临的衰老和时光的无情。时间如同雪霜一般,不断地给人们留下岁月的痕迹,使人不得不面对岁月的流逝和自己的变化。

阅人半世花开谢,
经历了半生的人们,花开花谢。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变迁的感慨。人们随着年岁的增长,经历了许多人事变迁,如同花朵一样,在盛开和凋零中度过一生。这种变迁既是无法避免的,也是生命的常态。

更觉松筠耐岁华。
更加感受到松树和竹子耐久岁月的特质。
这句诗以松树和竹子作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坚持不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质的赞美。松树和竹子都是常绿植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展现了坚韧和生命力,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友情和时光流转的思考。诗词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通过鹊语、夜花、游鱼、雪霜等形象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同时,诗人对友情的赞美和对时间的感慨也贯穿全文,表达了对真挚友情的珍视和对时光流转的无奈和思考。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凝练的意境展示了诗人陈造对友情和岁月变迁的深刻感悟,给人以共鸣和思考。同时,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绘,使诗意更加丰富和生动,增强了读者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

《寄陈居仁二首》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宋代诗人陈造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能力,是一首值得品味和欣赏的优秀诗词之作。

寄陈居仁二首读音参考

jì chén jū rén èr shǒu
寄陈居仁二首

què yǔ chén yán dēng yè huā, shuāng yú suí kè dào hán jiā.
鹊语晨檐灯夜花,双鱼随客到寒家。
jiāo qíng cóng xī jīn kě duàn, bié mèng jí jīn tiān yī yá.
交情从昔金可断,别梦即今天一涯。
fēng yǔ duì chuáng tā rì yì, xuě shuāng qī bìn yǔ shí jiā.
风雨对床他日意,雪霜欺鬓与时加。
yuè rén bàn shì huā kāi xiè, gèng jué sōng yún nài suì huá.
阅人半世花开谢,更觉松筠耐岁华。

陈造诗文推荐

平昔功名念,如今冷似灰。藏书堪乐死,望岁待归来。小宅依城筑,虚檐枕水开。溪翁诗社侣,有酒剩追陪。

向来经世蕴,每作负山驰。鬓发不留黑,京尘惭旧缁。生涯黄卷在,心事白鸥知。回首林泉癖,穷吾不为诗。

犬吠葱青里,人家竹径深。短篱循石磵,老屋枕烟岑。牛瘠知春事,鸠啼认晏阴。丰年易为客,杯酒慰幽寻。

新居得翠微,景趣自幽奇。白石群羊卧,修篁翠葆欹。山光衔睥睨,云影傍藩篱。席户无车马,禽猿不更疑。

侧径苔竹润,短篱鸡鹜喧。小停障日手,聊憩卧云村。绿影乌皮几,新醅老瓦盆。平生农圃计,重与野人论。

天外纤云尽,山颠望眼遥。平淮剪绿野,白塔界晴霄。客里风光异,吟边物象骄。功名它日事,回首兴萧条。

江漾晨光入县门,楼斜晚影到渔村。海声不为无风静,山色居常带雾昏。问俗即今防愒日,来时抚事错销魂。浮生寄寓君恩重,未觉天涯异故园。

淮汴朝宗地,孤埤只眼前。谯楼西日淡,戍鼓北风传。破竹非无计,浇瓜亦自贤。客愁浑几许,抚剑倚吴下。